天津北方网讯:“听完报告信心倍增、倍感振奋。我之前在经济部门工作更多关注产业发展,而现在在街道担任党工委书记,更加关注基层治理、居民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内容,报告中提到24年的20项民心工程全部完成、在310个老旧小区周边道路增设夜间停车区域、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达到190个等内容,都是真正贴近老百姓的实事好事。25年的七个方面重点工作中关于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内容也很有针对性,特别是提到要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这为我们街道工作指明了方向。”市人大代表、河北区新开河街道党工委书记贾龙表示,自己将解决居民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当作工作的首要任务。在采访中,他详谈了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域的创新思路与实践举措。

直击物业管理困境,力推“阳光物业”新模式
当前物业管理工作,尤其是旧楼区和远年商品房小区,被诸多难题日益困扰。贾龙向记者透露:“‘物业服务水平低、居民满意率低、物业费收缴率低’,这‘三低’现象在不少老旧小区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旧楼区而言,政府为支持物业管理,出台了财政补贴政策,但近些年由于财政紧张,补贴发放滞后,导致物业公司入不敷出,只能降低服务质量,有些甚至打算撤离。这不仅让小区管理雪上加霜,也给基层治理带来极大困难。”面对这样的困境,贾龙提出河北区正在创新推广的“阳光物业”新模式。
“‘阳光物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党建引领’‘公开透明’和‘居民参与’。”贾龙介绍道,“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居委会与物业公司、业委会达成一致,在小区内设立公开透明的账户,居民可以清晰查看物业费和公共收益的收支明细,对于大额支出,居民还能参与决策、发表意见。同时,通过机制设计保证物业公司有一定的利润。此外,我们还计划开发相关平台,方便居民通过手机小程序缴纳物业费并随时监管账户情况。”目前,河北区10条街道各选取一个试点小区开展工作,最早实施的鸿顺里街的部分小区在实行“阳光物业”模式后成效显著,实现了从“三低”到“三高”的转变,居民满意度、物业费收缴率和物业服务水平都得到大幅提升。
谈及推广“阳光物业”模式所需的支持,贾龙表示:“‘阳光物业’模式是践行‘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的具体实践,目前正处于从试点探索向推广过渡的关键阶段,急需市级层面给予政策和制度支持。‘阳光物业’既是一种模式,也是一种理念,比如可以在现有的《天津市社区物业管理办法》中研究增加‘阳光物业’管理模式的相关内容,明确工作流程和要求;在天津市物业服务合同中可以补充‘阳光物业’条款规定,完善合同模板。此外,还需探索旧楼区长效管理新模式,创新资金补贴和管理方式,让旧楼区管理更加可持续。有了这些支持,‘阳光物业’模式就能在全市更好地推广,让更多居民受益。”
创新街域经济与社区服务,激发基层发展活力
在关注物业管理问题的同时,贾龙还提出了关于发展街域经济和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的建议。贾龙向记者阐述了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一方面如今街道重新恢复了经济职能,全市都在大力发展经济,街道作为城市基层单元,理应在经济发展中贡献力量;另一方面,社区服务面临新挑战,居民对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但社区现有的服务水平有限,存在资金过度依赖财政、服务质量不高、人员积极性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社区存在一定的闲置资源有待盘活,对于一些空置房屋、零散边角地块,与其长期闲置,不如合理盘活,既能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又能产生收益。此外,基层‘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亟待解决,除了为基层减负外,如何能够增强人员积极性和增加经费充裕度来让‘小马’变‘壮马’,是一个重要的破题之道,必须通过创新举措激发基层活力、壮大基层力量。”
为解决这些问题,贾龙提出在街道层面成立具有法人主体的社区服务企业,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100%全资控股,受街道党工委和区级相关部门的监管指导。“这个企业聚焦社区服务,重点面向社区居民需求大但市场主体不太愿意进入或者暂未进入的服务领域,像‘老年大学’‘青年夜校’‘青少年托管’以及居民希望就近解决的各类日常生活服务,同时可以作为社区资源盘活以及与第三方开展合作的实施主体。”贾龙说道,“通过与第三方企业或社会组织合作按比例分享收益,这些收益除用于企业自身运转外,全部投入到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社区服务项目中。这样既能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又能实现社区‘造血生血’,减少对财政的依赖,还能通过设计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基层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不过,在实施这一建议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贾龙坦言:“目前主要困难是缺少政策支持,相关制度机制不完善,在依法设立社区服务企业方面存在政策堵点,企业管理运营和监管也缺乏明确方式方法。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先开展社区服务企业试点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借鉴成都等地的成功经验,由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机制,给予政策支持。此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在企业设立流程、运营管理、资金监管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贾龙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和街道党工委书记,我的职责就是时刻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然后通过切实的行动去解决问题。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不能畏惧困难,不能凡事推着走、等靠要,要不断探索创新,勇于尝试新方法、新举措。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为街道发展和居民服务注入新活力,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