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王钺涵:聚焦钢铁行业“碳挑战”,建言绿色发展新路径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津云 作者:刘畅 编辑:姜雯馨 2025-01-17 10:09:00

内容提要:在全球贸易规则加速调整的当下,欧盟“碳关税”等政策成为横亘在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关键“关卡”。市人大代表、天津华源线材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钺涵始终密切关注着行业动态,积极探寻应对之策。

在全球贸易规则加速调整的当下,欧盟“碳关税”等政策成为横亘在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关键“关卡”。市人大代表、天津华源线材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钺涵始终密切关注着行业动态,积极探寻应对之策。

天津两会期间,谈及钢铁行业的现状,王钺涵神色凝重,直言:“当下,我国钢铁行业对欧盟的钢材出口形势向好,然而欧盟的‘碳关税’政策却如同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据初步估算,一旦该政策全面落地实施,钢铁行业的出口成本将激增4% - 6%,仅CBAM证书费用每年就可能高达2至4亿美元 。这无疑会使钢铁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攀升,严重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王钺涵所在的天津华源线材制品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出口型企业,在应对“碳关税”的过程中,有着诸多切肤之痛。王钺涵回忆道:“早在2023年10月份,我们就开始直面‘碳关税’相关问题。当时,德国方面要求我们每一批出口货物都必须附带CBAM证书,需要填报大量用以证明产品碳排放指标的数据。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摸索,我们发现与土耳其、波兰等竞争对手相比,我们产品的碳指标偏高,换算下来,每吨产品大概要多缴纳60欧元的碳关税。追根溯源,主要是因为上游钢厂数据获取困难,以及我国钢铁产业普遍采用的长流程生产模式。”

基于这些实际问题,王钺涵郑重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首当其冲的是要增强绿色原材料产品的供应能力。”王钺涵着重指出,“在钢铁产业链的下游产品中,约90%的碳排放源自原料钢材。所以,从源头降低碳排放刻不容缓,例如提高废钢在生产中的使用比例,这一举措能显著减少碳排放。与此同时,要大力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积极构建钢铁行业短流程产业链,加速节能低碳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再者,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能力也迫在眉睫。”王钺涵进一步阐述道,“当前,相关政策在从国外客户向国内企业传导的过程中,链条冗长,信息严重滞后。加工企业难以获取上游钢材的有效数据,致使报送数据质量难以契合欧盟的严苛要求。我们急需搭建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与信息共享。此外,下游生产商在挑选钢材时,往往难以直观判断其低碳属性。因此,要依托信息交流平台,构建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引导企业优先选用低碳环保的原材料及产品。”

在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与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王钺涵建议:“政府应进一步丰富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支持力度,助力钢铁行业短流程产业链的建设,推动节能低碳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要鼓励钢铁企业加大在低碳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步伐。”

王钺涵还特别强调了积极发挥碳市场调控能力的重要意义。“我市应加快推进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进程,深入研究碳排放数据的公开披露与授权使用机制。这对于下游钢铁制品企业应对碳关税等政策至关重要。此外,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尚未纳入碳市场的下游企业积极投身碳排放、碳足迹管理工作,将其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核心管理能力。还要积极开展碳市场在标准方法、数据等方面的国际互认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的影响力,强化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鼓励上下游企业通过国内外行业协会或第三方机构发布环境社会治理(ESG)报告、环境产品声明(EPD)报告等方式,构建完善的碳足迹管理体系,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形成国际互认机制。”

王钺涵坚定地表示:“通过落实这些举措,不仅能够大幅提升我市钢铁行业绿色原材料产品的供应能力,有效应对欧盟‘碳关税’等国际绿色竞争政策带来的挑战,还能够有力推动钢铁行业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市钢铁行业绿色生态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