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将来临,当传统手艺遇到喜庆节日,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传承中发扬的手艺人,春节之前都在忙些什么?
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如何巧妙融合?
津云新闻特推出迎春手艺人系列,与您一起感受传统手艺人风采。
———————————————
走过一排排的厂房,冬日里一片难得的青翠进入视线,这是一片修葺得整洁雅致的翠竹,一旁三个大字“观照轩”,这里,就是市级非遗陈氏制瓷所在地。

100多年前,天津葛沽人陈富元在江西创立了陈氏制瓷。新世纪,后人感念于先祖的制瓷情怀和艺术追求,重拾这一字号,将融汇诗书画印的瓷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吸收当代津派文化元素,成为津门一道别致的风景。他们精益求精的瓷器作品,曾让文化名家叶嘉莹“献声”点赞。
蛇年将至,观照轩精心推出的纪念生肖文创“巳平巳喜”成为天博热销款,这对小萌宠还登陆了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撒贝宁、单霁翔等大咖出面“种草”!
一对生肖萌宠的故事
“蛇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有祥瑞聚财的内涵,我们给这对蛇年生肖萌宠起的名字‘巳平巳喜’,寓意就是祝大家平安喜乐!”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彦菊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眼前的“巳平巳喜”,是一对抽象的小蛇形象,“男的”叫巳平,身上绘制的是蓝色纹样,“女的”叫巳喜,用的是喜庆的红色纹样,两个小萌宠,笑对众人,亲和力十足。

赵彦菊说,本月长信宫灯在天津博物馆火爆展出,期间这对可爱的“巳平巳喜”也在馆内的文创售卖区格外受宠。而在新年档《非遗里的中国》拍摄现场,撒贝宁和单霁翔在陈氏制瓷的展位前和赵彦菊互动着,夸赞之余,撒贝宁还笑言要把这对萌宠带走。
一丝不苟才能出精品,用心用情才有好手艺。这对小小的蛇年萌宠,凝结着赵彦菊和观照轩一众创作人的心血和智慧。
虽是在2024年年底“上新”,但创作自当年6月份就已经开始了。“巳平巳喜”属于不规则瓷器,需要用到3D建模技术,而如何呈现“蛇”的形象,赵彦菊和团队费了一番脑筋。

赵彦菊
“蛇有很多祥瑞的寓意,但生活中很多人是怕蛇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个文创萌宠做得太具象,应该用抽象化的符号化的造型来体现。”她说。在设计阶段,团队先后设计出二十多个样稿,想法不停的涌现,再修正,再否定,再有了新的想法,她们共推翻了二十多个样稿,正是在这二十多个“爱因斯坦小板凳”的基础上,才有了大家最终看到的造型。
造型确定了,纹样就成了下一步最重要的设计环节,该怎么体现巳平巳喜的文化寓意和性别角色?赵彦菊和设计师、画师记不清加了多少个班,最终他们给巳平定为青花的蓝色调,为巳喜采用喜庆的红色调,而细看巳平巳喜身上的纹样更是大有讲究,巳平的蓝色纹样取材于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回形纹,而巳喜的纹样更多了几分婉约,加入了女士旗袍元素。
“您看这个红色的盘扣造型,本身就是旗袍的设计语言。都是我和我们的画师一笔一笔画上去的,每一件看似相同,其实都是独特的唯一的。”赵彦菊说。

从建模,拉坯,绘制,上釉,特别是经过三道精准把控的烧制,小半年的辛苦“培育”,这对人见人爱的喜乐萌宠才最终诞生。
先辈的手艺不能丢
天津并不产瓷土,但观照轩的陈氏制瓷为什么能在一个工业园区里生长壮大?还得从陈氏后人的制瓷情怀说起。
陈氏先祖陈富元是葛沽人,清末民初在江西为官,业余时间喜欢研究瓷器文化,甚至到了“嗜瓷”的地步,他还亲自制作,把自己的书画造诣也用在了瓷器上,形成了文人瓷的独特风格,名噪一时。至今在葛沽一户居民家还有一块陈富元亲制的瓷板,瓷板一张A四纸大小,绘有高仕图和陈富元的亲题小记,写明了自己在江南忙碌军政事务之余思念家人的经历,瓷板系陈富元送给妻子哥哥的一幅作品,落款为丁巳年,这一年是1917年,恰好也是蛇年。
陈林是陈富元的四世孙,他和哥哥陈禹至今还记得爷爷常常给他们讲起高祖制瓷的故事,当时他们家的制瓷品质品味俱佳,深得天津民众的喜爱,常常有一船船的陈氏瓷器从南方运回来,在当时的海河刘庄码头卸货,“这一批是谁家的,那一批是谁家的,爷爷总给我们讲这些。”陈林说。

陈林
陈林告诉记者,高祖陈富元每到过年时,就把亲手制作的其母亲的瓷制画像摆放好,教导家人要长幼有序,孝敬长辈,勤劳持家,这些家风和祖上的奋斗故事一代代传了下来,成了他们为人处世的精神财富,也成了他们重拾制瓷手艺的动力之一。
赵彦菊,陈林的爱人,这位干练的陈家媳妇,打理着观照轩的前前后后,大事小情。她说,自己既是陈氏制瓷的制作员,也是宣传员和销售员。目前,她和爱人陈林、大哥陈禹都是陈氏制瓷的第五代传承人。
“我们觉得,现在这么好的条件,这么便利的交通通讯手段,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天津把瓷器做好,重现我们先辈人的光荣。”赵彦菊说。
因为瓷土都产在江西,他们把制瓷前期的环节如拉坯、初烧等环节放在了景德镇,把成形的坯子再运输到天津,经过在天津的绘制、书写和上釉等环节,再烧制成成品。十几年坚持下来,这个运营模式证明是成功的,2018年,观照轩公司成立,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后来还入选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才思与匠心 72道方成器
制瓷,是一项手艺,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非凡的艺术才思。陈氏制瓷从色彩表现,到制作手法都融入了独运的匠心。
在为当代诗词研究名家叶嘉莹制作的瓷杯中,杯盖的小把手采用了莲蓬的造型,杯盖一周的线条则吸收了荷叶的元素,杯身上由书法家题写的叶先生词句“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作品雅致光洁,致敬“为有荷花唤我来”的叶先生,赢得了叶嘉莹的高度点赞,老先生当时还发来了一段录音表示感谢,极为珍贵。

“72道方成器”,艺术才思外,更需要工匠精神。多年来陈氏制瓷秉持一以贯之的严谨细致。瓷身上绘画用的颜料都是金属材料,需要研磨得精细再精细,天津美院教师在创作时,都感慨画观照轩的瓷器时走笔运行特别流畅。
陈氏制瓷有着开放的题材范围,作品早就超出了一般的诗书画印传统表现内容,融入了当代的时代特色和天津文化元素。从天津的地标建筑,到津门特产小站稻,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都体现在了陈氏制瓷的瓷器上,让人耳目一新。

为了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观照轩购置了电窑和气窑,让烧制瓷器基本做到了零污染。“您看这个气窑,这么大的瓷瓶一窑能烧30多只,我们还能从这个观察孔查看窑内状态,温度时长都好控制。”陈禹告诉记者,原来烧柴的窑一星期才能烧出一窑,现在有了气窑的精准温度控制,24小时就能烧好,品质还更有保证。
入选市级非遗名录,陈氏制瓷有了更好的传承环境,而观照轩也以更加包容的理念发展前行。他们吸收了天津工业大学、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的学子们加入核心制作团队,还把一直坚守制瓷的外姓员工吸收为第六代传承人。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陈林,是他一直在背后出资支持,我们才能把祖上这个制瓷手艺传承下来,观照轩才能在文创行业一直发展至今。”赵彦菊说。
……
“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说的既是慧心莲质的大先生叶嘉莹,也是像陈氏制瓷一样坚守的制瓷人。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