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到,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创富工坊工作人员正在布置新年展示品。

郝健夫妇春节前抢收西红柿、芹菜等蔬菜作物。

腊月二十三,杜洪刚一家欢聚一堂过小年。

第六埠村展现出新活力和新面貌。
震天锣鼓擂响春的序曲,火热秧歌扭出幸福滋味。正月初二,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群众文艺大联欢在村广场上热闹开启。舞龙、秧歌、戏曲、歌舞……村民自编自演的精彩节目接续上演,台上高潮迭起,台下欢声笑语。这喜庆温馨的画面,让村民们不由得想起一年前,大家站在这里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时的情景。
2024年2月1日至2日,新春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天津视察,第一站来到第六埠村,关切询问洪涝灾害后当地农业生产恢复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国泰民安,民安才能国泰。”在村广场前,总书记真挚的话语温暖着受灾群众的心。
一年来,乡亲们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将红火的日子过回来;一年来,东淀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建设如火如荼,加宽加高的堤坝让村民生产生活更安心;一年来,乡村振兴步伐加快,“红色领航”“六埠民安”“产业振兴”三大工程启动,绘就村美、民和、产业兴的新图景。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温暖回响久久萦绕。又是一年新春到,幸福祥和的气息在这里处处流淌。
蔬菜大棚忙出好光景
腊月二十六,“种菜能手”郝健、张凤文夫妇一大早就来到大棚忙起来。这是春节前最后一次配送蔬菜,订单比平时多了不少。张凤文一边收割卷心菜和西兰花,一边不时查看着手机,微信群里的客户订单“接龙”不停在更新。
“我早上出门时已经有70多单,现在快100单了。送完这一次,我们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过年了。大年初六再来开棚!”趁着郝健把一篮篮蔬菜装上车的工夫,张凤文又掏出手机核对了一遍订单。她的手机里有两个微信群,800多名客户。因为菜好、口碑好,常有“老客带新客”,隔三差五就有新人入群。
忙碌了一年,两口子辛苦并快乐着。除了客户增加、销售渠道拓宽,他们还试种了西红柿、西兰花等新品种。谈到2024年的收入,张凤文简单算了算,笑着说:“比上一年多了四五万元呢!”
2023年夏天,受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响,位于东淀蓄滞洪区内的第六埠村1.04万亩土地被淹没,2022栋温室大棚受灾,其中就有张凤文家的15栋大棚。洪水退去后,在政府帮助下,两口子积极恢复生产,建起了更高、更宽、更结实的钢构大棚,抢种了下一季蔬菜,国家发放的灾后补偿款和保险赔付款也很快到位。
灾区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牵挂。在第六埠村,总书记走进张凤文家的蔬菜大棚,察看蔬菜长势,向她详细询问情况,并对当地积极组织生产自救,抓紧时机“水退人进”、能种尽种的不等不靠主动精神表示肯定。
“总书记夸我们的菜种得好,感谢我们为京津冀老百姓提供了新鲜的蔬菜,丰富了大伙儿的菜篮子。一想到这些暖心窝的话,我就觉得特别幸福,干起活儿来也不觉得累,浑身有使不完劲儿!”张凤文说。
一年来,乡亲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新建5000亩高标准农田绘出农业好丰景,“粮田”变“良田”夯实产业振兴之基。2024年,素有“京津蔬菜第一村”的第六埠村,蔬菜产量突破3000万公斤,创下历史新高。灾后抢种的1200多亩冬小麦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0余万元收入;600余亩“生态六埠”稻米喜获丰收,总产量达33万公斤。
蓄滞洪区蹚出振兴路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在第六埠村,习近平总书记带着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来到村民杜洪刚家,拉家常、问冷暖,细算“生活账”。
转眼一年过去了,杜洪刚家又挂起了春节的红灯笼。腊月二十八,杜洪刚和妻子提前操持起了年夜饭。厨房里摆着自家蒸好的花糕、年糕,寓意着幸福团圆、蒸蒸日上的“枣花步步高”是杜洪刚家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面食。
“年前收了一棚茼蒿,总共1500多公斤,卖了1万多元。还有一棚茼蒿,很快也要收获了。总体算下来,今年收入比去年多了2万多元,主要是菜比去年卖得好。”杜洪刚告诉记者,灾后恢复重建的温室大棚比原先的采光好,打理起来更容易,菜长得好,自然卖出好价钱。
除了种地的收入,杜洪刚还找到了一份为单位食堂配送蔬菜的工作。周一到周五,他每天凌晨3点多出门上班,配货、装车、送货,早上8点多下班回家,吃过早饭就到大棚里干活儿,忙到中午再回家休息。一边种地一边打工,杜洪刚有了稳定的收入,靠着勤劳的双手过起了红火的小日子。
杜洪刚家的生活,是第六埠村1530户村民真实的生活写照。依水而生、向水而为的第六埠村,从“治水患”到“兴水利”,变“涝洼地”为“丰产田”,以一水之治带动全村之治。2024年,随着国债资金支持的水务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第六埠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年来,第六埠村新建改造农田水利、电力、道路基础设施,积极推动蓄滞洪区内蔬菜大棚改变建筑结构,更有力应对洪灾造成的损失。同时,在中央及市级专项资金支持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内道路硬化、田间环境提升、幸福广场改造;幸福院综合体项目开工,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幸福场景看得见、摸得着。
红色领航奏响奋斗曲
当人们还沉浸在浓浓年味儿中时,绿意盎然的精品蔬菜示范园里已悄然奏响了春之歌。一朵朵形似灵芝、香气扑鼻的灵芝菇长势喜人,肥硕饱满、层层叠叠,最大的直径已超过20厘米。
“这是我们引进的新品种,邀请了农业专家来指导。先在村里的精品蔬菜示范园试种,技术成熟了再向农户推广。灵芝菇适合冬季大棚种植,不仅营养丰富,还有药用功效,市场前景比较好。”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随手捧起一大朵灵芝菇,上秤称了称,足足3公斤重。
一年来,村党委通过领办“书记项目”,完善“红+绿+农”发展格局,带领村民们不断尝试新的增收渠道,办研学、搞文旅,壮大特色农业,打响“京津蔬菜第一村”的名号。围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第六埠村启动实施“红色领航”“产业振兴”“六埠民安”三大工程,成立六埠农副产品销售公司、强村富民文旅产业公司和田园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党组织建在三大产业公司和村民网格上,明晰了62项“强村富民”重点任务。
春节前夕,村党委副书记倪国志带队“走出门”,多举措拓宽销售渠道,探索“单位采购、社区团购”销售模式,与滨海新区多个街道社区完成签约。年后,新鲜的“六埠蔬菜”将从农户家的大棚直送到百姓的家门口。
“在拓宽销路、引导农户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率的同时,我们还要完善农产品加工、运输等链条,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千方百计促增收,郝庆水心里已经有了下一步规划。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也是忙碌充实、砥砺奋进的一年。
执“农文旅融合”之笔,绘就乡村新图景。第六埠村打造红色拓展园、精品蔬菜园、体验式采摘园、水岸露营基地四个主题园区;开设“创富工坊”展销阵地,搭建线上、线下统销平台,农业、研学、文旅三大产业全面开花,村集体经济收益由700余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精心设计的多条研学路线让游客走进来,让特色农产品销出去,全年共接待900多个研学团队,村集体经济收入比2023年实现翻番。
冬日河面冰封如镜,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三河汇景”在夕阳照耀下泛着柔光。随着暮色渐浓,以村广场为中心,流光溢彩蔓延开来。红灯笼挂满枝头、中国结装点村居、灯带萦绕道路两旁……静谧的冰河与火红的村庄碰撞融合,勾勒出别样的春节色彩。六埠新桥刚刚完成改造通车,这条连通着村居与农田的生产桥高标准升级,第六埠村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