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自交管部门了解到,春节假期即将结束,很多市民在假期中的饮食、作息等与日常区别较大,在返程或节后通勤中易出现各种生理或心理不适的“节后综合征”表现,进而对交通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交管部门提示车辆驾驶人,可从提前调整作息、合理规划行程、做好车辆检查、途中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驾驶心态以及注意饮食健康等方面采取措施,共同保障节后道路出行安全畅通。
隐患1:注意力不集中
“节后综合征”常导致人们难以迅速从节日的轻松氛围中转换到工作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在驾驶过程中,可能表现为对路况、交通信号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关注度降低,容易错过重要的安全信息。如此,会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尤其是在高速公路或复杂路况下,驾驶人可能无法对突发情况做出及时反应。
隐患2:疲劳驾驶
假期中的熬夜、参加聚会或长途旅行,都会导致身体和精神疲劳。节后返回工作或学习时,这种疲劳感可能仍未完全消除,从而影响驾驶人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力,可能导致驾驶操作失误、反应迟钝,甚至打瞌睡,从而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
隐患3:情绪波动
“节后综合征”还可能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如焦虑、烦躁或抑郁等。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影响驾驶人的心态和行为模式,更容易做出冲动决策或忽视交通规则,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此外,情绪波动还可能影响驾驶人与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流与协作,进一步加剧交通安全隐患。
隐患4:生物钟紊乱
节日期间的生活作息往往与平时不同,可能导致驾驶人的生物钟被打乱,影响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从而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隐患5:视力问题
假期中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娱乐或工作,以及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都可能导致驾驶人出现视力问题,如眼睛疲劳、干涩等。而在行车过程中,视力不佳或眼睛疲劳,将难以准确判断路况和做出及时反应。
公安交管部门表示,“节后综合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可采取以下措施避免因此带来的危险:
*提前调整作息*
1.规律睡眠:假期结束前一天尽量早睡,保证连续7小时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尽快适应正常的作息规律,避免节后上班或出行时因困倦而影响驾驶安全。
2.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通过泡热水澡、听轻柔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3.午休补充精力:如果条件允许,中午适当进行30分钟左右的午休,缓解上午的疲劳,为下午的出行或工作提供更好的精神状态。
*合理规划行程*
1. 预留充足时间:考虑到节后上班首日可能会出现车流缓行等情况,提前了解路况和交通信息,合理规划出行路线和时间,避免匆忙赶路导致疲劳驾驶或违规驾驶。如果是长途驾驶,可将行程分成若干段,每段之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
2.避开高峰时段:尽量错峰出行,避免在节假日结束后的返程高峰时段集中出行,选择车流量相对较小的时间上路,减少道路拥堵带来的驾驶压力和疲劳感。
*做好车辆检查*
1.全面检查车况:在出发前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轮胎、刹车、转向、灯光等关键部位,确保车辆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因车辆故障引发交通事故。
2.检查车内设备:确保车内设备正常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空调调节车内温度,保持舒适的驾驶环境。
*途中注意休息*
1.定时休息:驾车出发前在手机上设置闹钟,提示自己连续驾驶时间不要超过4个小时,期间需要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安全的地方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
2.轮换驾驶:如果是长途驾车出行,尽量找一名搭档轮流驾驶,这样可以在驾驶过程中相互提醒,同时也能让每位驾驶员都有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疲劳驾驶。
3.活动身体:休息时,下车活动腰腿、颈肩等肌肉,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的疲劳和僵硬。也可适当走动,呼吸新鲜空气,提神醒脑。
*保持良好心态*
1.避免急躁情绪:节后道路上的车流量可能较大,容易出现交通拥堵等情况,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耐心等待,避免因急躁而频繁加塞、超车或抢行,以免引发交通事故。
2.控制情绪波动:如果遇到其他车辆驾驶人的不文明行为或突发情况,不要与其争吵或斗气,保持冷静和理智,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因情绪激动而影响驾驶安全。
3.集中注意力:驾驶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避免分心。关闭手机的非必要通知功能,不要在驾驶时接打电话、收发短信或使用社交媒体等,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路况和驾驶操作上。
*注意饮食健康*
1.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使人感到困倦和乏力。
2.适量饮水:多喝水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但要注意避免在驾驶过程中大量饮水,以免需要频繁上厕所影响驾驶安全。
(记者 胡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