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了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意味着一场系统性的飞跃和质的转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作为驱动力。研究生思政教育,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需领悟全会精神,突破思想与机制束缚,激发研究生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活力,在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研究生思政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一、思想铸基:领悟全会精义,厚植思政根基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学的理论指引社会发展正确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引领改革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延伸,也是对深化改革理论的新的飞跃。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地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是构建和巩固研究生思想大厦的关键基石,不仅要深刻理解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而且要将其转化为指导研究生思想成长的实践行动。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精准解读,通过开展系列专题研讨活动,组织研究生深入学习全会文件,逐字逐句剖析其要义,以丰富多元的教学形式,让研究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解,此外,借助多媒体平台,展示与全会主题相关的纪录片、专家深度解读视频等,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引导研究生追溯全会精神形成的历史轨迹,探寻其理论构建的深厚根基,激发内心深处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同与强烈共鸣,在思想层面奠定坚实的思政根基。
二、方向导航:依循全会指引,校准思政航向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全会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引领,全面总结过往经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作出系统部署,精准规划未来蓝图,为国家发展锚定坚实航道。这一系列科学决策和战略布局的背后,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深刻诠释,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创新上的卓越智慧,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也为思政教育校准了航向。在实践中,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入剖析全会精神内涵,以实际案例展示国家政策的实施成果,明晰研究生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其成为适应时代需求、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创新人才筑牢思想根基,确保思政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多元赋能:借助全会契机,丰富思政内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为研究生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赋能机遇。全会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战略布局以及创新理念,构成了思政教育内涵拓展的深厚源泉。首先,从理论层面深度剖析,全会聚焦的诸多领域改革,如经济体制优化、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案例素材与现实依据。其次,在教育资源整合维度,全会精神激励高校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等多学科资源,以多视角阐释思政教育要点,构建一个综合性思政教育的资源库。最后,全会所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励着研究生思政教育在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领域积极寻求创新。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前沿技术手段,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此外,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古今文化的融合,进一步丰富研究生思政教育内涵,增强研究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成效拓展:落实全会部署,彰显思政成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为研究生思政教育成效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与战略指引。首先,全会强调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理念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坚定维护制度权威。其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全会特别强调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引导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和职业选择时,积极关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在学术和实践中发挥其专业优势,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后,全会也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激发了广大研究生群体积极投身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更加自信地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有效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基本点、时事政策,汲取奋进力量,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成果展示、专题研讨和示范公开课等多种形式,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落地生根,达到溶盐于水、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
(作者:李二娜 天津城建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1;李吉桢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2。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23JDSZ3054、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研究课题2024GX45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