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人生的重要关口,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南开大学举办的天津市大中小学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暨4·15国家安全教育英雄专题报告会上,以胡国桥、姚庆和、王高银、王自焰、刘庄、刘树洪为代表的英模功臣回答:踏上“国民大道”——这条大道就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是时代大势所趋的光明之路。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们讲述经历,依旧让人热血沸腾,也通过本报,写下了对于青年人的厚望:“人生的选择是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胡国桥
胡国桥 1984年从地方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荣立一等战功1次,获“全军优秀‘四会’政治教员”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部队需要大学生 照样能干一番事业
“我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母亲当时给我写的信以‘盼儿,杀敌立功还’结尾。”胡国桥说,在前线“家书抵万金”,这些都是公开的,“我的战友们说,这句话是写给大家的。”从主动请缨,到后来多次主动申请入校学习、转岗,他实现了人生一次次跨越。
1984年,胡国桥大学毕业在即,石家庄陆军学校到学校招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他和许多同学一起报了名,“我从小就热爱军人,崇尚英雄。部队需要大学生,照样能干一番事业”。
1985年,胡国桥所在的石家庄陆军学校接到了总部关于选派部分应届毕业学员去云南老山前线代职见习的命令。他第一个报名,到达前线后,又坚决申请到战区最前沿、最危险的阵地上担任见习排长。“9月5日晚上,我们上阵地第二天晚上,敌军突然发动了进攻。敌人第二轮进攻时,战友张玉贵就牺牲在我眼前,他才刚在阵地上过完生日”。

胡国桥在前线
9月22日是胡国桥的生日,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也许我在过完生日不久也会被炮弹炸飞、被子弹射穿,但能把血流在这阵地上,把生命献给保卫祖国的战场,我不感到遗憾。”10月,母亲回信:“我的儿子……而今变成了一位威武的解放军战士,为了亿万人民的安宁,戎马边关,战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封家书,后来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胡国桥曾用指甲抠出化脓伤口中的弹片,直到部队换防才最后一批撤回。胡国桥所在的连队被成都军区授予老山“坚守英雄连”荣誉称号,胡国桥荣立一等战功,“这份荣誉属于全体英烈和战友”。
1997年,胡国桥以北京军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全军首批指挥干部硕士研究生,后来还屡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全军军事理论成果奖等荣誉。同时,胡国桥多次重返当年战场,整理、发表战友的英雄事迹,并为很多烈士亲属解决生活困难问题。2024年,胡国桥联合黑龙江省贾秀芳慈善基金会,组织发起“英雄,您好!”系列活动,以新的方式弘扬爱国精神。去年,胡国桥在武清为一位9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佩戴上特制助听器,老英雄脱口而出:“国家怎么这么好啊!”胡国桥也同样激动。
“我还年轻。”采访中,胡国桥对记者说,作为从战场归来的老兵,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幸存者,“退休不退责,为传承和弘扬好光荣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庄
刘庄 1984年10月入伍,在战斗中英勇负伤,现为一级伤残军人,荣立一等战功,全军第二届英雄模范代表。
潜伏8天8夜 见过拳头大的虫子
“我曾和小学生们开玩笑说,你看,我现在比你们好,我(身高)不到1米2,都不用买票呢。”1986年12月9日,刘庄在16号高地执行开辟通路的任务时不幸触雷,造成高位截肢,但他顽强不屈地与病痛做斗争,被誉为“钢铁战士”。
“在我们的身上就体现着‘传承’。”刘庄告诉记者,1986年,他随着38军组建侦察大队,在即将出征到前线时,遇到刚下前线的胡国桥为他们作报告,“听完之后,我们就奔赴战场了。”
在一次行动中,刘庄和战友们化装成边民,背着枪弹和吃穿。10月末的天气,白天超过40℃,“我见过最大的虫子有拳头那么大,还有蜈蚣、蚂蟥咬,小飞虫往衣服里钻,我们的迷彩服防潮,把扣子都系死了还被咬的都是疙瘩。”晚间,则冷得打哆嗦,刘庄说那一次在敌人眼皮底下潜伏了8天8夜。
刘庄多次担负为侦察分队开辟通路的任务,先后排除地雷20余枚,开辟通路上万米。1986年12月9日,刘庄在16号高地执行开辟通路任务时不幸触雷,造成高位截肢,当时他只有19岁,“我一路都是清醒的,当时还为救护我的战友们指着回撤的路线,直到躺在野战医院的手术床上,我才昏过去。”采访现场,听着刘庄的讲述,无人不动容,但他显得很轻松。“当时,医生和我的战友摇摇头说,通知家属吧……我其实是清醒的。”刘庄说自己不恐惧,但并不清楚自己“五次截肢,钢锯条都用断了13根”,这都是医生后来说的。

刘庄和赵润莲
身体稍微恢复,刘庄赶忙艰难地给家里写信,向父母说明“虽然负伤,但无生命危险”,也希望大家劝慰未婚妻赵润莲“解除婚约”。但姑娘认准他,在北京参加全国英模大会之后,两人喜结连理,婚后,两人共同扶持,并逐步脱贫。
“我从不后悔当年参军的选择。”刘庄对记者说这句话时,眼里依旧有光。

王自焰
王自焰 1980年9月入伍,所属部队被授予“神威导弹营”荣誉称号。个人荣立一等战功1次,三等功2次。
军功章有一半属于军人的妻子
2019年,空军部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文艺汇演上,上演了一出话剧叫《小站送别的故事》。“取材于我的真实故事。”王自焰说,1986年6月3日,自己刚新婚一周就接到“紧急任务,见电速归”的电报,“我被点名,任命为广西前线97营作战参谋兼防空导弹发射阵地一号战斗班子首席引导师。”
1987年5月1日,王自焰作为先遣小分队成员之一,随时准备待命出发。出发的前一天,妻子专程到北京郊区的一个小车站为他送行,“列车启动时,突然大雨倾盆,我看着妻子挥舞着红纱巾在雨中追逐。”王自焰告诉记者,军功章上有一半的功劳应该属于军人的妻子。
1987年10月5日,秋高气爽,却在14时14分,敌机进入阵地有效射击距离时,随着营长命令“发射”,王自焰果断地按照发射程序连续按下三个红色按钮,3枚导弹腾空而起,带着熊熊的火焰,刺向敌机,霎时,1.2万米的高空,传来3声清脆的爆裂声,敌机拖着一股黑烟直往下栽。敌机飞行员大尉跳伞逃命被边防民兵生擒,“这次战斗也创造了我地空导弹部队三个第一:第一次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敌小型作战飞机;第一次在十年对越作战中击落敌机;第一次以国产苏式导弹,击落苏式米格喷气式飞机。”王自焰所在营被授予了“神威导弹营”荣誉称号?。他和其他几名战友也荣立一等功勋章。这面战旗,在2019年的阅兵方队中高高飘扬,阅兵完毕,战旗交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青年王自焰
“有永不言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精神;有大海捞针、滴水穿石的顽强毅力。”王自焰诠释“神威精神”,也坚定地认为,新时代依旧不可或缺。“正是千千万万个英雄战士,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奔赴战场,用青春和生命擎起了祖国繁荣昌盛的通天大厦。”王自焰对记者说,“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是中华民族崛起与腾飞过程中,永不衰竭的动力之源!”
记者 单炜炜 老照片由被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