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4月28日,天津港保税区“技术造物 创引未来”生物制造产业新闻发布会在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举办。活动中,《天津港保税区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和《天津港保税区关于支持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生物制造十条”)正式发布。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瑞普生物、渤化集团、天工生物、海河基金、临港基金、天士力资本、中科创星等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共聚一堂,共话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

生物制造产业是绿色先进生产力代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天津市已印发加快合成生物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保税区按照全市工作部署全力打造生物制造先导区。

本次新闻发布会旨在全面展现保税区生物制造产业在创新策源、成果产业化、空间布局、人才支撑、标志性项目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全力推动生物制造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实践,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落地,将生物制造产业打造成为区域经济阶跃式发展的绿色引擎。
新闻发布会上,保税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付斌发布了《行动方案》,系统介绍了保税区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行动方案》以推动生物制造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实践为主线,因地制宜持续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重点聚焦创新策源地、孵化转化高地和创新生态三项重点任务,并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即到2027年,“空港科技研发区、临港规模生产区”基本建成,形成初具规模的“生物制造+”和“+生物制造”两大产业体系,育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制造标志性项目;到2030年,基本建成全球研发引领、创新转化活跃、产业主体蓬勃发展、首创性制度示范、产业生态健全完备的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支撑保税区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保税区科技局局长马力详细介绍了保税区《生物制造十条》具体内容,围绕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特质和重点,以提升生物制造产业创新研发能力、加强生物制造产业主体培育、支持生物制造产业生态建设为主要抓手,在强化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研发成果本地转化、支持设立全国性研发总部、支持引进生物制造高层次人才、完善生物制造产业配套、提升金融支撑效能等方面形成具体支持举措,对企业支持金额最高达到1.5亿元,政策驱动生物制造产业向新发展。
保税区科技局副局长尤大鹏围绕保税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历程、比较优势、发展现状、产业规划和远景目标进行重点介绍,明确进一步加快“生物制造先导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打造形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策源集聚、科技成果孵化产业化高效、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活动中,12个生物制造标志性项目落地和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集中签约,进一步构筑产业先发优势,实现技术创新和龙头带动双轮驱动,加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布局生物制造标志性项目,临港控股与怡和生物、瑞合生物、瑞普生物3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涉及健康糖、骨化二醇、菌丝蛋白产业化项目。其中,怡和生物以淀粉和淀粉糖为原料,生产塔格糖、阿洛酮糖、甘露糖等天然健康糖,目前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56项,国际专利32项。瑞合生物的骨化二醇项目,已实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从源头生物合成骨化二醇系列产品的工艺突破,将全面打破国际头部企业垄断地位。瑞普生物的菌丝蛋白,营养价值优于传统肉类,应用场景广泛、市场潜力巨大。
天保控股与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签署研发总部项目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生物制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国投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培育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牵头单位,投资60亿元在保税区成立国投创新院,支持酶制剂、氨基酸、营养食品添加剂等合成生物学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赋能天津抢占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天保控股与中合基因、恒海开物、禾润生物3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DNA合成仪、L-阿拉伯糖产业化、生物制造中试服务平台项目开发。中合基因是以酶促DNA生物合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完成近亿元融资。禾润生物是生物制造领域CDMO企业,企业专注于氨基酸、酶制剂等核心技术研发与服务。
围绕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分别与瑞合生物、国合公司、天津药物研究院、狗不理集团、禾润生物5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已与瑞普生物、力生制药、药研院等天津市本地企业在活性维生素D3、菌丝蛋白、肝素、碱基编辑器等技术合作12项,合同交易额近8000万元。
低碳合成工程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主任张以恒研究员以“生物制造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和机遇”为题深度分享,全面剖析生物制造产业在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最新技术创新成果,以及未来市场发展机遇。
在下午举行的项目路演环节,吸引天津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的7个生物创新项目代表进行报告,彰显在底盘细胞、发酵制备等关键领域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化潜力。
(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 摄影 刘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