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14日,天津大学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航天大部件加工机器人在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投用。
14日,天津大学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航天大部件加工机器人在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投用。
在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新一代天宫号空间站的核心舱,正在研制当中。执行太空任务需要,仓体外得安装500多个零部件,这就要求在外立面铣削出上万个安装面孔。担负铣削工作的,就是眼前这个红色的机器人,由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自主研发。以往,航空航天大部件的加工过程中,需要人工携带智能设备,完成精细打磨,因为部件体积大,耗费时间长。为此天大研发了这款机器人,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提升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同时,搭载自动导航车,实现更大范围移动。
面对航空航天对零部件精细化生产的需求,从2003年开始,天津大学就组建了机械工程、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的团队,累计两百多位研发人员参与,历经五次迭代。前几代机器人,主要做简单的焊接、抛光工作,随着我国空间站、大飞机研发对零部件精细化要求持续提升,第五代开始,转到了难度更高的铣削工作,团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提升了精度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