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岁的张增在天津市烈士陵园“在日殉难烈士·劳工纪念馆”。 通讯员 杨博 摄
近日,天津市烈士陵园“在日殉难烈士·劳工纪念馆”迎来一位来自广东省的特殊参观者——96岁的张增老人。80多年前,他也是一位赴日劳工,被侵华日军强行掳掠到日本清水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张增重获自由。为了纪念“新生”,他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8月15日”。
张增老人头发花白、身形消瘦,因腿脚不便,需要乘坐轮椅,由儿子张洪潮一路推着前行。进入“在日殉难烈士·劳工纪念馆”的一刻,老人平静的眼神泛起波澜,手指着墙壁上展陈的令人心酸的照片,微微颤抖,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涌上心头。
“在日本当劳工的日子,每天都有人倒下,饿的、病的、被打的……”据老人回忆,他是1944年9月被强掳到日本的,当时只有15岁,主要在清水港码头搬运货物,生活的环境,就像照片上展示的一样悲惨,“阴暗潮湿的工棚四面漏风,一张木板拼接的大通铺拥挤不堪,为了取暖,晚上大家只能人摞人睡,你压着我半拉身子,我靠着你半条腿。”
睡不好,吃得更糟。张增和工友们每天的食物都是掺了沙子的“稗子面”,即便这样,也不给吃饱,一块硬得硌掉牙的馍要分几顿吃,劳工们饿极了就捡拾路边的橘子皮充饥。
“其实,父亲不愿意回忆那段经历,总说那时候的日子不是人过的。”张洪潮弯腰卷起父亲的裤腿,老人满是疮疤的左腿裸露出来,“这是父亲在清水港码头搬运货物时,被掉落下来的货物砸伤的,吃不饱、睡不好,没有力气了……即便这样,日本监工也不让停工,父亲只能用破布简单包扎一下伤口,继续干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张增和工友们仍在日本清水港辛苦劳作,他们是几天后才知道这个消息的。“当时,大家都喜极而泣,觉得暗无天日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同年11月,张增同其他幸存劳工一起乘船返回了心心念念的祖国。
“鲐背之年,父亲执意要来天津,除了来‘在日殉难烈士·劳工纪念馆’缅怀当年一起赴日的劳工同胞,还希望有生之年能再到这座他曾战斗过的城市,祭奠牺牲的战友。”张洪潮告诉记者,父亲结束劳工生涯,从日本回来踏上国土的那一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与新生。不久后,张增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洪流。
解放战争硝烟中,张增的身影出现在诸多关键战场,三大战役,他就参加了两个。张洪潮说,在惨烈的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中,父亲所在的连队伤亡很大,最终仅3人幸存,张增便是其中一位。他的右脸颊至今仍留着长约8厘米的弹片划伤疤痕,右耳也因这次战斗近乎失聪。
辽沈战役胜利后,张增随部队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之后,一路南下。解放战争胜利后,他留在了广东,在广东省邮电系统一直工作到离休。数十年后的今天,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展厅里,这位历经烽火洗礼的九旬老人,经过“今日天津”照片展墙时,停留了很久。“爷爷,您当年也为解放这座城市战斗过。”记者轻声说,老人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嘴角慢慢扬起,露出了慈祥的微笑。
“父亲常说,忘了过去的苦难,就是对不起牺牲的人。和平来之不易,唯有铭记,方能守护。”张洪潮说,接下来的日子,他会继续陪着父亲到他曾经战斗过、保卫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记者 张清 通讯员 杨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