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师傅,店里打烊了,门口有些垃圾麻烦来收一下。”晚上11点,和平区湖南路一家烧烤店的老板在微信群里发了条消息,附带一张垃圾堆放的照片。不到1分钟,环卫工人就驾驶着小型垃圾回收车出现在店门口,戴着橡胶手套将分类好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装车,临走时还顺手把地面散落的纸屑清扫干净。“天热的时候垃圾味儿特别大,现在随叫随到,太方便了。”店主笑着竖起了大拇指。这温暖的一幕,源于和平区近日新推出的夜间垃圾清运试点模式。
作为城市核心区,和平区不少街巷呈现“楼下商铺、楼上住宅”的混杂格局,湖南路、浙江路、哈尔滨道等路段更是商户密集,日均产生的垃圾量远超普通居民区。过去,环卫工人的夜间清运时间固定在晚上10点,而许多商户尤其是餐饮类店铺往往要营业到深夜,关门时产生的垃圾只能堆在路边,不仅散发异味、招来蚊蝇,还可能因行人碰倒造成路面污染,也给住在附近的居民带来困扰。
为解决这一问题,区城管委经过多次实地调研,结合商户营业时间、垃圾产生规律等特点,推出了“按需清运、机动响应”的创新举措。区城管委在湖南路、浙江路、哈尔滨道三片商户集中的区域进行试点,撤出大型垃圾桶,配备小型垃圾回收车,变固定为机动,“圾时收”队伍9人倒班,从早6点到夜里12点,根据商户的需求,随时提供上门清运垃圾服务。同时,建立了“商户——环卫”微信群,每家商户都能直接在群里@对应片区的环卫工人,说明垃圾种类和数量,实现“线上点单、线下服务”的即时响应。“民生问题无小事,哪怕是一袋垃圾,也要让群众满意。”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箱桶作业人员孙亚闯说:“自从试点开始,我们出动的频率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虽然累,但看到街巷干干净净,心里特别踏实”。商户们也渐渐养成了习惯,不仅会主动将垃圾分类打包,还会在群里互相提醒“别堆门口,叫师傅来收”。
如今走进试点区域,夜晚的街巷少了垃圾堆积的杂乱,多了几分整洁清爽;居民们发现,楼道里的异味消失了,清晨遛弯时再也不用绕着垃圾堆走;商户们则觉得,门前环境干净了,顾客愿意多停留,生意也更红火了。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随产随清”机制的推行,商户们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高了起来——毕竟谁也不想因为分类不规范,耽误了环卫工人上门清运。
下一步,区城管委将总结经验,逐步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区,让“按需清运”成为常态,用精细化治理守护城市的烟火气与洁净美。(津云新闻编辑王钰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