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真想不到,家门口的胡同能这么有‘文艺范儿’,好多人逛完滨江道特地过来看看,感觉比旅游景点都火!”家住和平区兆丰路社区的居民陈女士最近特别自豪。她的自豪感,来源于一场以“旧墙焕新”为主题的创意活动。

前不久,和平区兆丰路社区联合共建单位和志愿者,用画笔对历经百年沧桑的兆丰路胡同进行改造,将这里变成了艺术感十足的活力画廊。原本沉寂的胡同人头攒动,连巷口的餐饮店也因此生意红火。
这种“点穴式”的微更新,恰似一次精准的“城市针灸”,通过一墙之变,激活了社区沉睡的神经系统,让老街巷迸发出全新活力。
所谓“城市针灸”,顾名思义,就是像中医针灸一样,通过对城市关键节点进行微小、精准的介入,疏通淤塞的经络,从而激发整体系统的活力。它区别于城市更新大拆大建的“手术刀”模式,“针灸术”以最低的干预成本、最轻的资源消耗,实现了环境、经济、社会情感的多重效果。一根小小的“银针”,其中蕴藏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大智慧。

这根“银针”首先精准刺中了“人居环境”的穴位。那些曾经黯淡凹凸的墙面,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处“视觉痛点”,虽不致命,却持续影响着社区品质。精美的墙绘,直接为市民游客带来了视觉上的愉悦,这种改变是可见、可感、可享的,也是城市治理以人为本核心宗旨的最直观体现。
其次,这一针更深层次地疏通了“多元共治”的经络。兆丰路胡同之变,是一场社区、共建单位、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协作的“创意接力”,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就感,社区则收获了凝聚力,其过程本身就是对基层治理体系的一次再梳理,打通了各方协作的良性互动渠道。

更进一步,这根“银针”还达到了“以文兴业”的效果。墙绘巧妙地将城市地标和卡通形象植入社区肌理,形成了全新的网红打卡地,“拍照——游览——消费”的闭环,实现了“烟火气”与“艺术味”的奇妙化学反应。通过这种文化“软基建”,让城市角落的微小经济单元也能活力十足。
施好城市“针灸术”,细微之处见真章。发现居民生活中的“微痛点”,汇聚社会多元力量的“巧劲”,当一个又一个“兆丰路胡同”被激活,我们的城市将会更加气血通畅、容光焕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