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推出“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吴宏 编辑:杨婷婷 2025-10-01 19:46:00

  天津北方网讯:10月1日,“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亮相天津博物馆五楼5号厅。天博是甲骨收藏的重镇,这个国庆假期,和殷墟甲骨同列“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的“居延汉简”带领观众跨越时空,领略千年简牍神秘魅力。预计该展览持续展出3个月。

  简牍曾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书写载体,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学术价值,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从殷商至魏晋,以简牍为主要文字载体的古代中国,时间跨越近2000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制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闪耀着中华民族思想智慧之光的典籍,书写于竹木;秦汉时期开创和确立的大一统国家制度体系和文明形态,记录于简牍。这一时期中华先人几乎所有的文明创造与积累,都曾由简牍记载并传承。

  天津博物馆图书资料部策展人杨晓辉介绍,由天津博物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联合举办,以荣获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为基础,分“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生活”和“简牍墨韵”四个单元,通过260余件/套展品,讲述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壮阔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汉简中蕴含的书法艺术。

  杨晓辉对观众参观该展览给出了专业意见:爱好历史的观众,简牍的出土有正史、补史、纠史的功能,历史地位无可替代;历史上,各朝代的日常社会如何运转,在正史中记载寥寥,简牍中记载了汉代的组织运行方式,比如文书如何传递,人、物如何管理等珍贵的内容,可以触摸历史的细节;通过展览,观众可以了解边塞戍族的日常生活;在简牍出土之前,我们想了解汉人的书法,只能通过碑刻去探究。通过该展览,观众可以了解文字、文化、文明是如何运转的。

  封检:简牍是纸张发明前中国古人用于书写的文字载体。根据长宽尺寸,分为不同类别:长条形较窄的称简,长方形较宽的称牍,多棱形的叫觚,还有两行、楬、封检、削衣等。从材质来说,南方多竹质简牍,北方多木质简牍。检是用以封缄文书之物,多以木板为之。检上有刻齿,缠上麻绳,绳结打于封检凹槽内,然后封泥、盖印,以达到密封的目的。最后题署上收发人、传递方式等信息。

  木楬:楬,即标签,悬挂在文书卷宗和物品上,上面书写上卷宗或物品名称,包括年月、机构、数量等。其中一枚简还因为特殊的原因出现了历史纪年上不存在的一年。

  带编绳的简牍文物:汉字“册”早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其字形像用绳将一枚一枚的简札编联起来。我们今天说的一册书两册书,也是表示将一页页的纸装订在一起就成了一册。在古代人们用丝线或麻绳将简编联成册。按照简的长短,又有二道编、三道编,以至四道以上的编联形式。本次展出一组简册还保留着编绳,极为珍贵。

  肩水金关出土汉简:肩水金关遗址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城东北152公里的黑河东岸,为汉代关城,是当时进出河西,南北交通要道的咽喉,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这里出土大量汉简,内容丰富多样。

  诏书汉简:汉代以文书治天下,西北汉简中绝大部分属于官私文书,主要有诏书、檄书、律令、簿籍、考课、符传等。这些文书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对汉王朝体制维系和管理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上图简文为汉宣帝地节三年八月所颁劝农诏。地节三年间,宣帝曾多次颁劝农诏。简文记载事关秋收事宜,史载所缺。

  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介绍:“天博为国庆、中秋假期做足了准备。安保方面进行全方位自查,确保假期观众参观有序、安全、舒适。针对假期参观需求,推出延时闭馆措施。1-7日,每晚20点闭馆,观众可以错峰参观。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以及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共推出书画、非遗、殷墟文物等30余个展览,囊括了各种类别的精彩文物展。此外,天博假期推出50余场次各类社教活动,以及歌唱快闪、舞蹈表演等。还组织了赴外的研学游活动,尽可能拓展功能半径,让大家在博物馆观赏之余,感受更多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力。”(津云新闻记者 吴宏)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