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国庆长假,天南海北的旅客涌向天津站。晨曦刚刚掠过津城的天际,火车站前后广场已是人声鼎沸。前广场的公交岛上,候车的人群拖着行李箱,交织成一条条流动的长龙;后广场地铁口,闸机滴声此起彼伏,带着节日气息的旅行团和归家客,正一波接一波地涌入地下空间。

清晨7点40分,在这片庞杂的空间里,马甲上“值班站长”四个字显得格外醒目——他叫李克庆,是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枢纽中心天津站管理室的一名值班站长,此刻已换上工装站在后广场1号出入口前,手里攥着记满当日重点的工作本。这个国庆,是他扎根值班站长岗位的第20个年头,也是守护天津站枢纽23万平米空间、100多部电扶梯、7个安检点的又一个“战斗周”。
对许多旅客而言,值班站长这个岗位陌生又抽象。但在整个天津站的运转体系里,李克庆却像一枚枢纽齿轮,关乎整个站区23万平方米空间的安稳运行。后广场10个出入口、7个安检点、信号与供电设备间,乃至每一个商铺的消防设施,都是他的责任范围。每天,他要走遍站内站外的角角落落,平均步数在两万以上。
“天津站不仅是铁路枢纽,也是轨道交通的核心节点。节假日时,单日客流量能达到平时的两三倍。”李克庆一边说,一边从对讲机里接收新的调度信息。他的目光在广场和站厅之间来回扫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细节。

方寸间的“23万平米责任田”
天津站是天津这座城市最繁忙的交通门户之一。相比一般地铁站,枢纽站的管理范围更大、职责更繁琐。李克庆所负责的区域,面积相当于32个标准足球场,涵盖了从地下空间到地面广场的立体空间。
“和普通地铁车站不同,我们是枢纽。天津站既连着二三九号线地铁,也接驳火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乘客流动频繁。我们的责任,是保证这些流动始终安全、有序。”李克庆解释道。
在这里,空间被清晰地划分——屏蔽门以内属于地铁线路的管辖范围,屏蔽门到站厅之间由枢纽管理室全面负责,而各类商铺、公共设施的消防安全与违禁物检查,同样纳入他的职责清单。
“李站,负一层商铺温感报警了,还是那家饭馆!”8点10分,对讲机里传来值班员的声音。李克庆快步穿过熙攘的旅客,沿着熟悉的巡查路线往下走——这里的每一块地砖、每一处消防探头,他闭着眼都能摸清位置。“不是火情,是锅里的热气飘上去了。”他蹲下身查看报警装置,顺手帮商户调整了排烟口角度,“节日里客流多,你们这电灶火力足,得多留意着点。”
曾经有一次,后广场新开了一家餐饮店,因施工不当导致电路存在隐患。李克庆和同事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协调停工整改,避免了可能引发的火灾风险。类似这样的细节,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屡见不鲜。“有些商户业态更换频繁,米饭撤了,换成拉面;拉面撤了,又换成黄焖鸡。我们每次都要重新审核施工,反复检查消防设施。”李克庆说,这些听上去琐碎的环节,正是他眼中“不能忽略的风险点”。
从后广场10个出入口到前广场A、B、C公交岛,从负一层7个安检点到负四层地铁换乘站台,他的第一圈巡查脚步不停,微信步数已悄然突破5000步。

廿载坚守,扎根交通心脏
李克庆2003年进入轨道交通行业。2012年,他调入天津站,从此扎根在这座城市的交通心脏。二十多年过去,他始终在最核心的岗位——值班站长。
“我没在普通中间站待过,一直都是终点站或者枢纽站。”李克庆笑着说。话语间既有些自豪,也带着责任感。终点站和枢纽站意味着更庞大的客流量、更复杂的情况,以及更沉重的责任。
回忆起最初进入这个岗位时,他坦言自己也曾感到压力巨大。那时,节假日车站日均人流量接近30万,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几次应对突发事件的经历,让他逐渐学会冷静判断、快速处理,逐步成长为团队里的中坚力量。
“值班站长就是现场最高负责人,遇到突发情况要立刻拿主意,不能犹豫。”李克庆说。8点45分,班前会准时召开,15名当班人员围拢过来。“今天重点盯紧3件事:一是9点半铁路有个旅游团换乘,要对接引导;二是10点后看灯光秀的旅客会多,闸机方向得随时调;三是商铺巡查别漏了超市,严禁卖打火机。”他语速飞快,却没错过任何细节——作为现场最高负责人,他得把23万平米的“责任田”细化到每个岗位。
这些年来,他参与处理过的突发事件数不胜数:有人因拥挤摔倒、有人携带违禁品试图进站、有人突发身体不适需要急救……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调配人员、疏散客流、联系急救。一次次考验,让他练就了一种职业敏感:在人群的洪流中,他总能迅速捕捉到异常的声音和动作。

节日里的“连轴转”时刻
对大多数人而言,国庆节意味着与家人团聚、旅行休闲。但对李克庆来说,节假日却是最忙碌的时刻。
上午10点,天津站客流渐起。“师傅,去五大道从哪个口出?”“姑娘,买票点这儿,选‘营口道站’就行。”李克庆刚在客服中心帮一位老人操作完购票机,又转身疏导闸机前的旅客:“进站的乘客往这边走,这边闸机开得全!”他眼尖,看见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妈妈被台阶拦住,立马叫来同事搭把手,从无障碍通道护送出去。
“节日期间客流高峰,地铁一天能有10万人次,加上火车和地下空间,总客流量26、27万是常态。”为了应对大客流,他和同事们需要灵活调整闸机方向,根据不同时间段的进出站人数,临时改变通行路线,避免拥堵。他每天要在站区巡查数十次,发现特殊乘客时,还要及时联系“彩虹岗”志愿服务岗,提供轮椅、引导等帮助。
正午12点,饭点成了“抢时间”。李克庆匆匆扒了两口盒饭,刚放下筷子就接到通知:“商户煎炉热气触发烟感了。”他抓起对讲机就往负一层赶,路上还不忘叮嘱值班员:“把备用灭火器拎上,顺便看看其他餐馆的排烟。”等确认是虚惊一场,再回到办公室时,盒饭已经凉透——这样的“碎片化吃饭”,对他来说早已是常态。国庆假期里,他的手环每天显示步数都超过两万,走遍每个出入口、巡视商铺、检查设备间,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显得奢侈。长年累月的快节奏,甚至让他养成了在家吃饭也习惯快速吞咽的毛病。
“白班的时候,有时一顿饭十分钟就得吃完。夜班更辛苦,要随时盯着现场情况。”李克庆说。倒班制让身体难以完全适应,肠胃问题成了职业病,但他却始终没有松懈。
下午3点,客流迎来高峰。他站在换乘通道的显眼处,手里举着指引牌:“去意风区的往南广场走,看灯光秀的旅客注意,10点闭灯后别慌,地铁延时收车!”偶尔有旅客找他借两块钱买票,他总会掏出备好的零钱,笑着说:“记得下次来还我就行!”遇到外国游客问路,他从口袋里掏出多国翻译机,耐心帮对方规划路线,“五大道比意风区大,适合慢慢逛。”
傍晚7点,白班交接开始。李克庆拿着工作本,逐条跟夜班同事交代:“今天商铺没发现违禁品,电扶梯……”等交接完,天已经黑透,前广场的灯光渐次亮起,他又忍不住去巡查了一圈:“夜里施工得盯紧点,明天一早要保障运营。”
突发时刻的“应急先锋”
对于李克庆而言,繁忙并不可怕,真正考验的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
去年“五一”期间,天津站迎来了短途高峰,客流量一度超过日均的三倍。正当李克庆在后广场巡视时,突然接到对讲机通知:一位旅客在进站口晕倒,情况危急。
“那时候根本来不及想,第一反应就是冲过去。”李克庆回忆。抵达现场后,他一边疏散围观人群,一边协调“彩虹岗”志愿者取来轮椅,并立即拨打120。幸好抢救及时,旅客最终转危为安。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有人因携带违禁品被查拦下,有人在拥挤中情绪失控大吵大闹,还有人误了火车哭诉求助……李克庆和同事们像消防员一样,必须随时准备“救火”。
“我们必须把每一件小事当大事来对待。站内每天有十几万人,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疏忽,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他说。
同事们形容李克庆是“敏感型雷达”。在人声鼎沸的站厅里,他总能捕捉到异样的声音——一声尖叫、一次跌倒的动静,或者人群突然停滞的骚动。往往别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快步走向现场。“有时候就靠那几秒钟,避免了更大的问题。”同事小张说。
与旅客的“暖心距离”
在李克庆看来,值班站长不仅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节假日期间,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带着孩子的旅客和行动不便的老人。
“很多时候,你能看到老人拎着沉重的行李,孩子在后面跟不上。这时候我们就会过去帮忙,把他们交给‘彩虹岗’,安排轮椅或者志愿者引导。”李克庆说。
天津站的“彩虹岗”是一支志愿服务队伍,专门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提供帮助。李克庆每天都会和“彩虹岗”的志愿者保持联系,一旦发现需要帮扶的旅客,立刻转交。
他记得有一次,一位坐轮椅的旅客要乘火车出行。因为通道较长、客流又大,家属一度很焦虑。李克庆主动上前,一路陪同他们通过闸机和安检,直到将旅客送上无障碍电梯。家属连声道谢,他却只是摆摆手:“这是我们该做的。”
这样的瞬间很多,往往被旅客记住的却是他最普通的举动。有人事后写信到公司,感谢那位“不知名字的站长”。有人特意回到车站送来锦旗。李克庆说:“其实我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但这些认可让我觉得辛苦有价值。”
藏在制服里的“日常艰辛”
外人眼里,李克庆总是精神饱满地出现在站区。但只有他自己清楚,长年累月的倒班和快节奏,让身体早已亮起红灯。
快节奏的工作也让他形成了“十分钟吃饭”的习惯。无论在车站还是在家,他总是狼吞虎咽。长此以往,肠胃功能明显下降,医生多次提醒要注意休息。可他自己却一笑置之:“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慢慢来。”
妻子和孩子对他既心疼又无奈。妻子常抱怨他常年节假日不在家,孩子也曾因为“爸爸为什么总不在家过节”而赌气。但家人也知道,这份工作背后是责任,更是使命。
“有时候觉得愧疚,尤其是孩子小时候,过节总见不到爸爸。”李克庆说。可转念一想,他又觉得自己守护的何止是一个家庭,而是成千上万家庭的团圆与顺畅。
团队里的“定海神针”
在天津站管理室,李克庆是公认的“主心骨”。同事们遇到难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他。
“老李经验太丰富了,什么情况都见过。他在,大家心里就踏实。”同事小王说。
值班站长是现场最高负责人,意味着一旦有突发事件,他必须独立作出判断,承担结果。李克庆从不回避责任,也从不推诿。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遇到事就要往前冲,不能往后躲。”
他的严谨和细致,也让团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习惯。巡查必到位、检查必细致、问题必反馈……在这种氛围下,整个天津站的秩序更加有序。
城市枢纽的“隐形守护者”
天津站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门户之一。每天数十万旅客的出行背后,是李克庆和无数一线员工的默默坚守。
从清晨到日暮,从安检点到商铺,从电扶梯到换乘站,李克庆的脚步在23万平米的枢纽里不停穿梭,一天下来,微信步数稳稳超过2万步。“干了20年,早就把这儿当成家了。”他望着往来的旅客,眼里满是熟稔,“节日里大家能顺顺利利出行,我这班就没白值。”
节假日里,人们在站前广场拍照打卡、在站厅里兴奋出行,往往看不到那些穿着制服、步履匆匆的身影。但正是他们,维系着庞大交通枢纽的安全与有序。
李克庆常说:“旅客能顺利进站、出站,就是我们最大的价值。”他把自己的工作比作城市的“血管守护者”。车站就像城市的心脏,客流是奔涌的血液。只有血管通畅,心脏才能强劲跳动。
坚守背后的“初心答案”
二十年的坚守,让李克庆对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年轻时,他觉得这是份养家糊口的工作。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这更是一种责任。
“每到节假日,别人都在团聚,而我们要确保别人的团圆能顺利实现。这是一种替别人守护的感觉。”李克庆说。
站在节日人潮涌动的广场上,他看着一个个家庭推着行李走向站厅,看着一对对情侣手牵手踏上旅程,看着背着大包的年轻人兴奋地赶火车。每一张笑脸,都是他坚守的意义。
尾声:灯火里的前行者
夜幕降临,天津站依旧灯火通明。客流依然在涌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在夜风中猎猎作响。李克庆又一次从后广场巡查到前广场,对讲机里传来同事的呼叫声。他加快脚步,消失在人流之中。
这个国庆,天津站日均客流量超26万,李克庆和同事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坚守守护畅通——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却是这座城市枢纽里最温暖的“守夜人”,用20年的初心,照亮每一位旅客的归途。
他知道,这份工作没有掌声,也很少被人注意。但正是这种看似平凡的坚守,才托举起城市的节日秩序。在23万平方米的空间里,他和同事们就是那道隐形的“安全防线”。他们用两万步的脚步丈量责任,用十分钟的快餐咀嚼坚守,用不眠不休的夜晚守护万家灯火。
当无数旅客在天津站出发、抵达,享受节日的团圆与喜悦时,很少有人知道,在人群背后,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守望。而李克庆,正是其中最坚定的一位。(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