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闭幕,“回信”蕴含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在天大师生和校友中引发强烈共鸣。师生及校友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深受“回信”鼓舞,并分享了各自的思考与感悟。
余贻鑫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回信”是对天津大学办学方向的高度肯定。天津大学已提出“从未来到未来”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我认为,未来教育应以“T字形”人才培养为模式:“一竖”代表坚实的基础,重点在于深入掌握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知识,这是快速学习和理解其他领域内容的根本保障。“一横”代表知识面的宽度,要求学生拓展学科视野,避免知识结构过于狭窄。打好“一竖”基础、再拓展“一横”宽度,才能构建完整的能力结构。
袁华之 天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我在早上得知“回信”内容,第一时间分享给了北京校友,大家在感受到关怀与期望的同时,也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学的根本在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尤其要注重“出大人才”。近年来,天津大学的创新创业步伐已走在高校前列,在人工智能、能源技术等领域具备深厚积累和领先水平,应进一步统筹资源,推动跨学科融合,为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北京校友会将持续推动校友资源与学校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李垚臻 天大智能与计算学部2025级博士生:“回信”中的殷殷嘱托,让我备受鼓舞,将激励我们勇担强国使命,让百卅传承的天大品格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熠熠生辉。天大教会我以求真态度啃下硬骨头、教会我以担当扛好服务责任,让我懂得知识要用来惠及他人。这些实打实的积累,成了我创新的支撑。作为一名博士生,需沉下心来深耕专业,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对每一行代码和每一个技术细节进行严格把关,以勇气和较真精神克服挑战,在智算网络系统及芯片研究领域,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本组撰文 记者 单炜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