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报早评|“论文工厂”一年狂赚8000万!谁在滋养“毒瘤”?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木棉 编辑:焦若玉 2025-10-24 08:31:00

内容提要:仅一家“论文工厂”,一年就能运作13万篇论文,年收入超8000万元——日前,一组关于论文代写代发“工厂”的报道,引发关注。

  仅一家“论文工厂”,一年就能运作13万篇论文,年收入超8000万元——日前,一组关于论文代写代发“工厂”的报道,引发关注。

  实际上,“代写论文”乱象在坊间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去年五月,新京报就曾刊发《卧底“论文工厂”:剽窃论文、编造数据,写手用AI生成廉价论文》的调查报道,此次相关新闻再次爆出,说明论文代写的生意不仅未见收敛,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论文造假产业链的滋生,无非是“唯论文”畸形评价导向催生的市场需求。在职称评定、学位授予、基金申请等环节,将论文数量奉为硬指标,迫使科研人员与职场人陷入“不发表就出局”的焦虑。教育部数据显示,社科领域超百万研究者争抢不足7万篇C刊版面 。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不把目光瞄向“歪门邪道”。

  事实上,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努力破除以“唯论文”为代表的“四唯”选人用人问题,着力改进干部选拔、职称评定机制。比如天津,在2022年下发的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工作通知中,就明确提出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价时,要突出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注重评价高技能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难题、参与技术改造革新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对学历、论文、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限制性要求。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些领域和单位,“有没有论文”“有几篇论文”仍然是人才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决定性依据。

  人才评价的核心从来不该是“写了多少”,而该是“做了什么”。医生的价值,该用治愈率、患者满意度衡量;教师的水平,该拿教学成果、学生成长说话;科研人员的贡献,该看成果是否能转化为实际价值。可当“有没有论文”“有几篇论文”成了硬门槛,实干者的汗水就会被纸面功夫掩盖、诚信者的坚守就会被功利主义碾压。当靠虚假数据写成的医学论文成为晋升资本,当用AI拼贴的教学研究变成评优依据,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对学术与职业的信任。

  靠发论文一年狂赚8000万,这一数字不仅显示着铲除论文“造假链条”的紧迫性,更是对“唯论文”评价体系的嘲讽。

  有需求就有市场,当发表论文不再成为“刚需”,论文造假市场还会“活跃”吗?唯有让评价指挥棒真正转向质量与贡献,让实干者不用为论文焦虑,才能铲除学术造假的土壤,让每个行业的从业者都能在实干中找到价值与尊严。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