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十三届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创新论坛暨生物制造产业大会在津举行。本届大会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合成生物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及领军企业等各界嘉宾共600余人现场参会。
大会以“合成生物,驱动生物制造”为主题,共设置“AI赋能生物制造”“工业菌种自主创新”“化学品绿色生物合成”“工业酶设计与应用”“未来食品生物制造”“非粮原料生物制造”“天然产物微生物重组合成”“一碳生物转化利用”八个分论坛,其间邀请来自全国近40家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企业精英登台分享,带来了一系列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的主题报告。
会上,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详细阐述了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加快生物制造创新成果向生产力快速转化的路径与实践,为推动产业技术落地提供了重要思路。大会期间还召开了高通量质谱前沿技术学术研讨会,探讨高通量质谱技术面临的需求、挑战和机遇,分享高通量质谱检测和智能化数据处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促进高通量质谱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大会现场,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与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白皮书2025》。根据《白皮书》,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整体发展水平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已处于“并跑”乃至“领跑”状态。在基础研究领域,技术研发量质齐升,论文发表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显著提升,多项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部分成果更是达到全球引领水平,例如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和糖等重大突破。在应用研究领域,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总量居全球首位,我国已成为这些技术领域的全球主要市场和创新策源地。这份全面展现我国工业生物技术实力与产业前景的《白皮书》,也为天津产业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记者 胡萌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