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区域国别学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体系构建既是回应百年变局中“中国如何认识世界、世界如何理解中国”的时代命题,也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
区域国别学是以服务国家对外合作战略为目标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立足中国实践、突破西方范式、融合交叉学科,通过理论根基、学科架构、学术创新、话语传播、实践支撑的多维协同、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架构,形成守正创新、交叉融合、知行合一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立场与方法自觉
理论根基是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灵魂,决定学科的价值立场与方法论导向。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区域国别学已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理论基础,但在百年变局与西方理论渗透的双重背景下,仍须深化方法论自觉,破解理论建构的现实难题。
(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问题意识的深度结合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是区域国别研究的根本遵循。立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形成田野调查、数据核验、历史梳理的链路研究范式,如研究非洲国家发展道路,优先考察殖民遗留的单一商品经济结构、部族治理模式,而非套用西方所谓“民主转型”标准;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全球治理制度供给不足与治理需求不断增长的主要矛盾,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依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突破国别中心主义,如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研究,通过分析成员国基础设施联通与要素流动等当代实践,反对将区域或国家抽象为符号化存在。
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双向互动构成问题意识生成路径。国家层面,围绕“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四大全球倡议等提炼政治风险评估、法律差异分析等议题;地方层面,沿边省份聚焦跨境合作,综合性院校注重比较区域与理论拓展,外语类院校深耕特定语言区研究。2025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更形成“一线历练”机制,通过会议翻译、志愿服务实现问题意识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既具有宏观视野,又扎根微观实践。
(二)理论建构的机遇与挑战
百年变局为理论创新提供丰富素材。全球治理变革、发展中国家崛起需原创理论解释,如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共享、产业链互补等非依附性发展实践为突破西方现代化理论提供案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非洲“乌班图(我们在故我在)”精神、东南亚“协商民主”的共通性研究,提供了破解“文明冲突论”的钥匙。
当前研究仍存在三重短板:一是西方理论路径依赖未破除,“中心—边缘”“文明冲突”等范式仍有影响;二是问题意识碎片化,部分研究陷入伪问题陷阱,如忽视历史语境的静态比较;三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本土化应用不足,对对象区域的把握表面化,缺乏微观田野支撑。
(三)构建自主理论范式的路径
强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问题导向,建立对象国数据库,整合殖民史、经济结构等数据,为矛盾分析提供实证支撑;推动问题意识多层级贯通,在上合组织、“一带一路”框架下,细化地方议题,通过田野调查、政策模拟和效果评估,将微观问题升维为区域规律;构建“批判→超越→创新”机制,针对西方现代化理论资本扩张逻辑提炼“技术赋能的南南合作”理论,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升维“平等合作理论”,打破西方理论垄断。
二、学科架构:交叉融合视域下的体系化建设
学科架构是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骨架,决定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须以体系化、协同化为目标,推动当前共性框架与特色布局的学科体系向纵深发展,破解跨学科壁垒、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
(一)共性框架与特色布局协同推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明确的六大研究方向已落地,各高校形成差异化路径。综合性高校侧重比较区域研究,外语类院校依托语言优势深耕次区域研究,沿边高校凭借地缘优势聚焦国别合作研究,共性与个性的错落布局既保证研究规范,又避免学科的同质化无序竞争。
课程体系实现四维融合。语言能力为基础,强调语境化教学;区域认知为核心,构建历史、地理、文化的多维体系;专业知识为支撑,融通法律、经贸、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多类学科;实践能力为目标,强化田野调查、政策模拟、国际组织实习等多元手段。本硕博贯通培养覆盖基础知识、方向细分、理论创新,培养懂语言、通区域、精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知识传承奠定基础。
教学、研究、资政协同联动机制初步建立。教材建设突破传统模式,如联合学术机构开发动态化数字教材,依托冷门绝学、“一带一路”数据库制作标注实时数据与重大事件的区域国别数字地图;研究编写并更新区域国别手册,细分为国情速览、合作现状、风险评估、经典案例模块;智库发挥知识转化作用,将资政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把教学问题升维为研究议题,为企业提供市场调研、风险评估、政策解读一体化等一站式服务,提升教学实践性与研究针对性,实现教学、研究、资政闭环。
(二)交叉融合深化与体系化瓶颈的现实博弈
新兴政策与技术为学科发展提供双重助力。国家新文科建设推动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交叉,大数据、AI等技术为学科升级提供多语种舆情分析模型、区域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等工具;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扩容催生区域综合研究、全球治理改革等新方向,带动课程新增数字经济合作、非传统安全治理等前沿模块。
当前学科建设存在三类不足:一是跨学科壁垒未打破,外语院校重语言轻专业、综合院校重理论轻区域,多学科联合研究占比低;二是师资结构性短缺,非通用语国家研究专家占比低,兼具区域国别与数据科学背景的跨学科教师更稀缺;三是评价机制适配不足,“五唯”束缚导致资政报告、实践案例难入学术认定,削弱协同动力。
(三)强化跨学科协同与资源整合
构建多学科联合协同机制。成立实体化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推行灵活聘制,整合校内全域学科力量;柔性引进跨领域、跨建制、跨国别人员投身区域国别研究,提升跨学科项目占比,打破学科壁垒,避免依附传统学科的碎片化与为“交叉”而交叉的形式化。
占据技术赋能的研究创新生态位。依托人工智能与多语种语料库,开发区域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地区国家舆情的实时监测与情感分析;优化评价体系,将资政报告、实践案例纳入教师职称评审单列通道,设立国别区域研究专项基金,激励学术成果向教学资源、产业服务倾斜和转化,形成并占据创新有动力、转化有路径、贡献有回报的良性生态位。
三、学术创新:突破西方范式的理论与方法革新
学术创新是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动力,决定学科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我国已在理论建构、方法融合上取得初步突破,但原创性理论不足、技术赋能深度有限等问题仍较突出,须以批判超越、实践升维、技术融合为主线,推动学术创新向纵深发展。
(一)理论建构从批判超越到经验升维
对西方理论的批判性超越成效显著。西方区域国别研究长期受“中心—边缘”“文明冲突”等理论支配,本质是服务西方霸权。针对“中心—边缘”理论,提出“技术赋能的南南合作”框架,通过技术共享与产业链互补实现非依附性发展,如向非洲转移光伏技术、与东南亚共建纺织产业集群,打破西方现代化理论资本扩张逻辑的普世化局限;针对“文明冲突论”,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不同文明共通价值的研究,提供多元文明共处新方案。
对中国实践的理论升维成果丰硕。将精准扶贫本土化实践、“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次区域合作民生导向项目升维为“普遍解释力理论”,“共商共建共享”提炼为“平等合作理论”,“小而美”民生项目升维为“民心相通理论”;基于多年田野调查提出的“多元现代性理论”已被国际学界引用和认可,突破“现代化=西方化”的单一叙事,成为“实践经验→理论抽象→学术创新”的典范。
技术赋能与多学科方法融合体系初步形成。技术应用覆盖研究全流程,大数据分析区域经济关联、AI建模预测区域安全风险、遥感技术监测资源分布等大大提升了研究科学性与预见性。多学科协同案例丰富,如中东问题研究融合宗教史与能源政治学,拉美左翼思潮分析结合社会运动理论与语言人类学,形成时空贯通、向度交错的解释框架,破解区域国别研究复杂问题。
(二)原创性提升与方法瓶颈的双重挑战
中国实践与技术革命为创新提供广阔空间。“一带一路”积累数百个合作项目,为理论升维提供实证支撑;AI大模型、多模态数据技术推动方法论从定性描述向定量预测与策略生成升级,区域安全预警模型已实现对部分社会变动的成功预测。
当前创新存在三大不足:一是原创性理论供给不足,对中国实践的理论抽象表层化,如共商共建共享微观机制中利益协调、风险分担研究的不足;二是技术赋能深度有限,多语种语料库对非通用语国家文本覆盖率低,AI模型区域文化适应性不够;三是方法融合碎片化,跨学科研究简单拼接,未形成方法论深度融合。
(三)深化原创理论建构与技术方法融合
实施中国实践理论化工程。围绕“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概念,开展微观机制研究,形成发展权平等理论、次区域合作民生导向理论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理论,推动纳入国际学术教材,提升中国理论国际话语权。
打造语言、区域、技术融合创新体系。原创理论为话语传播提供核心素材,需结合对象国文化语境转化为在地化表达,须重点解码非通用语国家信息屏障,如扩大多语料库语种覆盖范围,提升AI模型对宗教隐喻、文化禁忌的识别准确率;构建舆情监测、风险预警、传播引导的全维全时全链能力,技术赋能融入区域国别研究核心环节,为国家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推动多学科方法深度融合。设立跨学科方法创新实验室,如历史人类学与大数据结合非洲部族口述史的自然语言处理,重建殖民时期社会网络;地缘政治学与遥感技术结合卫星影像与经济数据,分析北极航道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避免简单堆叠,形成方法论融合范式。
四、话语传播:从知识生产到国际对话的转化
话语传播是国家力量与影响力的载体与放大器,决定中国知识体系的国际认同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强调了区域国别研究中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我国已形成多元载体传播体系,但西方话语垄断、文化隔阂等问题仍制约传播效能,须依托学术创新形成的理论成果,以共情传播、共鸣驱动、共识构建为核心,提升国际对话能力,构建差异化传播体系。
(一)多元载体传播与跨文化对话机制初步建立
多元传播载体体系基本形成。学术传播联合对象国学者编写双语研究报告、多语种论文与教材,创造新的学术增长点;通俗传播突破学术传播局限于期刊论文的固化模式,制作灵动的“小而美”民生故事短视频;数字传播开发多语种非遗传播平台,推动故宫文化、中国传统医药落地海外,触达更广泛国际受众,让中国知识被广泛理解与接受。
本地化传播与国际对话网络日趋完善。须依托海外孔子学院网络,用当地语言破解国际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通过交换生项目影响青年世代认知;举办高端对话平台,推动中国知识与全球共享,构建多元对话网络,确立并完善“从对象国来、到对象国去”的传播路径。
(二)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与认同挑战的双重考验
全球南方国家对多元知识体系需求增长。发展中国家对西方“中心—边缘”话语的批判意识增强,对中国实践经验的关注度上升;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媒体垄断,为非通用语国家传播提供新渠道,降低传播门槛。
当前传播存在三大短板:一是国际误解的抵冲力不足,“债务陷阱论”“生态破坏论”等抹黑论调在部分国家仍有市场;二是传播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部分内容停留在概念灌输阶段,未结合对象国文化语境,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抽象阐释;三是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不足,高校、智库国际传播能力弱,学者在国际媒体发声占比低,难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格局。
(三)构建共情、共识、共鸣的国际传播体系
实施中国话语本地化工程。针对不同区域文化特性定制内容,如在非洲结合“乌班图”精神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东南亚结合“协商民主”传统解读共商共建共享,提高重点区域对象国语言传播覆盖率,避免脱离文化语境的“填鸭式”传播。
强化事实澄清与共识构建能力。话语传播的关键是共情,既要澄清误解,更要寻求共识。如建立“一带一路”项目数据库,定期发布债务可持续性评估报告;邀请国际专家实地调研,通过第三方证言破解、抵冲抹黑言论与指责;培养学术传播复合型人才,加大学者在国际媒体的发声力度,让国际社会听得进、听得懂、听而信。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鸣驱动网络。推动高校、智库、企业、媒体联动,如高校与海外汉学机构共建研究中心,企业将海外项目转化为传播案例,媒体开设区域国别学者专栏,形成学术话语、媒体话语、民间话语的共鸣驱动格局,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实现中国知识与全球共享的良性循环。
五、实践支撑:知识体系落地的保障机制
实践支撑是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落地基石,决定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实效。我国已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基础,但资源整合不足、机制保障缺失等问题仍制约实践效能,须以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技术赋能为核心,完善支撑体系,将知识优势转化为战略效能,破解理论悬空、实践脱节难题。
(一)“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实践网络初步形成
“政产学研用”协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区域国别学须聚焦融合下面几点:“政”的层面,与涉外部门共建国别研究基地,定期发布国别投资指南,为外交与产业决策提供区域政治风险评估与法律差异分析的处方性方案;“产”的层面,与本地企业共建国际商务与区域合作实验室,开发多语种跨境贸易智能分析系统,为企业出海编制国别投资指南,分析当地市场环境、法律风险、文化习俗;“学”的层面,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田野调查、效果评估反哺实践,形成需求、研究、应用的闭环,这是知识体系生命力的保障。
智库与数据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智库深度参与国家与地方重大外事活动,在历练语言能力的同时,获取一线数据与合作机遇,形成“一线历练”机制;数据资源方面,构建区域国别国情数据库、地方对外开放历史文献库、多语种语料库等,开发区域安全风险预警模型,依托多语种语料库与AI技术,实现对舆情的实时监测与情感分析,为实践提供数据支撑。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成熟。推行语言、区域研究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开设语言+法律、语言+经济、语言+区域研究等微专业,培养兼具语言能力、专业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联合海外高校开展联培项目,选派学生赴对象国开展田野调查,毕业生进入国际组织、外交机构,成为连接对象国的使者,为实践支撑提供人才保障。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实践场域
百年变局与国家战略需求为实践提供广阔空间。上合组织扩员、“一带一路”覆盖多国、企业出海投资额持续攀升,亟须区域国别学提供智力支撑;全球治理改革、发展中国家崛起等命题,推动研究从描述性知识向处方性方案升级。
当前实践面临三重制约:其一,资源整合机制碎片化,跨学科研究占比不足,高校院系壁垒显著,地方政府与企业需求对接不畅,企业对区域国别研究的付费意愿低;其二,人才结构性短缺,非通用语国家研究专家占比低,跨学科教师稀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投入田野调查;其三,评价激励机制适配不够,“五唯”倾向导致资政报告、企业咨询成果难以认定,现有机制难以支撑长期跟踪企业出海面临的政治风险、国际形势变化等前瞻性研究。
(三)构建资源、机制、技术的三位一体支撑体系
深化资源整合,打破协同壁垒。成立实体化区域国别研究院,推行灵活聘制整合全域学科力量,提升跨学科研究项目占比;对接地方政府专项基金,重点建设区域性组织与国别数据库,收录贸易数据、舆情动态等实时信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分散与重复建设。
创新评价激励,释放实践动能。建立三维评价体系,如学术贡献维度,认可期刊论文、原创理论;资政价值维度,将政策报告等效为核心期刊论文;实践转化维度,纳入企业咨询方案、技术成果。设立国别区域研究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将学术论文转化为科普读物、政策简报,鼓励、提升服务出海与产业转化成果的付费,激发实践热情。
强化技术赋能,提升服务效能。升级语言、区域、技术的融合平台,如提升多语种语料库非通用语文本覆盖率、开发企业出海智能服务系统、整合风险预警模型与合规数据库等,为企业提供市场调研、风险评估、政策解读一体化服务,降低企业出海风险与实践门槛。
聚焦国家战略,深化实践对接。围绕上合组织“五个共同家园”建设,开展“小而美”民生项目研究;针对企业出海的经营、政治、国际形势三类风险,组建风险研判专班,编制风险地图,发布行业专题报告,为国家战略与企业实践提供精准支撑。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本质是在百年变局中回答中国如何以知识自觉认识世界、以知识贡献引领世界的时代命题,须以理论根基立魂、以学科架构立柱、以学术创新赋能、以话语传播发声、以实践支撑固本。唯有如此,区域国别学才能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中国智慧与方案。这既是知识体系永葆生机的关键,也成为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与区域国别研究者的历史使命,更是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一殷切期待的时代责任与应有担当。(作者郑继永 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