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变,心肌梗死进入高发期。11月20日是“心梗救治日”,天津市胸科医院专家提醒市民:牢记两个“120”,及时拨打“120”,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120这个数字,本身就藏着心梗急救的密码。”天津市胸科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医师王霁翔解释道:“第一个‘120’是指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二个‘120’是指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为120分钟。”
心梗通常来势凶猛、进展迅速。严重时会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脏骤停,王霁翔表示,心梗救治必须争分夺秒,“自行驾车或乘车去医院途中,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将无法获得专业救治。而120急救人员不仅具备专业设备,还能在送医途中开展抢救,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识别心梗症状是救治的第一步。王霁翔介绍,持续性胸痛是最典型的症状,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常伴有胸闷、憋气、心慌、大汗淋漓等。“如果胸痛持续15分钟以上不能缓解,就要高度警惕。”他还提醒,部分患者会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后背痛、肩部放射痛,甚至牙痛,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
值得关注的是,心梗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近年来,三四十岁的男性患者明显增多。”王霁翔分析,工作压力大,加上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累积,是导致心梗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在等待急救时,正确的处置至关重要。王霁翔建议患者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平卧或半卧位,身边人要密切观察其神志、呼吸和脉搏。他特别指出,网上流传的剧烈咳嗽、掐人中等方法对缓解心梗无效,切勿盲目采用。
对于急救用药,王霁翔提醒,硝酸甘油并非人人适用。“它可能会导致血压下降,而部分心梗患者本身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盲目含服可能加重病情。”
秋冬季节如何预防心梗?王霁翔建议,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温差过大引发血管剧烈收缩,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情绪、避免过度激动,同时纠正熬夜、久坐等不良习惯,规律作息。
科学康复 守护“生命通道”
“预防心梗后复发,要改善生活方式与坚持药物治疗两手抓”。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脏介入中心护士长李咏梅告诉记者。
李咏梅表示,患者出院后首要的是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中断或调整。
同时,需密切关注手术伤口,无论是上肢桡动脉或者是下肢股动脉,在结痂脱落之前务必保持干燥,以防感染。
在活动方面,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室内轻微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下楼、慢走等。“我们特别建议患者到心脏康复中心接受专业指导,”李咏梅说,“专业的‘运动处方’能帮助患者掌握安全的活动强度,避免因不当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饮食管理同样关键。患者应坚持清淡饮食,严格控制血脂、血糖,控制体重,并戒烟限酒。李咏梅特别提醒,出院后应按照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时间节点定期复查。“尤其在当前寒冷季节,务必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
李咏梅表示,植入支架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急诊手术只是疏通了最危险的血管,要确保这条‘生命通道’长期畅通,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 (记者 信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