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养老 找到了“离家近”的幸福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今晚报 作者:穆德旺 编辑:付勇钧 2025-11-23 09:35:43

内容提要:自“十四五”以来,本市更是持续加码发力,盯着老人们的急难愁盼,一点点完善服务、升级设施。2025年,天津市民心工程“养老提升工程”推进顺利,截至今年年底,一批优质养老服务资源陆续落地。“家门口养老”不再是口号,而是老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幸福。

“你瞅瞅现在多好,下楼几分钟能吃饭、能做康复训练,家里有特殊情况还有人照护,这日子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家住河东区的李爷爷坐在小区旁的老人家食堂里,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跟老伙伴们唠着家常,话语里满是知足。

自“十四五”以来,本市更是持续加码发力,盯着老人们的急难愁盼,一点点完善服务、升级设施。2025年,天津市民心工程“养老提升工程”推进顺利,截至今年年底,一批优质养老服务资源陆续落地。“家门口养老”不再是口号,而是老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幸福。

吃饭不用愁 热饭送到手

民以食为天,对老年人来说,一顿热乎、可口、实惠的饭菜是晚年幸福的基础。作为天津这五年重点推进的民心工程,老年助餐服务从最初的“解决吃饭难”,慢慢升级成了“吃得好、吃得安心”,而2025年的民心工程再添新成果,今年年底前,将新增30个示范型老人家食堂,让老年助餐服务再提质。河东区上杭路街道的老人家食堂,就是这场变迁的生动缩影。

上午十点半刚过,食堂里就飘出了饭菜香,老人们陆续赶来,熟门熟路地找座位、聊家常。67岁的王阿姨端着刚选好的鱼和西蓝花,笑着说:“我在这儿吃了快两年,看着食堂一天天变样,以前菜品种类少,现在每天有好多种轮换。”

食堂负责人司楠正忙着给窗口补充菜品,时不时回应着老人们的招呼。“您别看现在这么红火,以前操作台小,转身都费劲。”她擦了擦手说,“今年借着民心工程的改造机会,我们把后厨面积扩了一倍,添了新的蒸箱、保温柜,来吃饭的老人也比以前多了不少。”

79岁的独居老人李爷爷选了一份套餐,边吃边说:“这儿的菜都炖得软烂,我牙口不好也能吃,而且能看到后厨做饭,吃得明明白白,子女也放心。”

说话间,专职送餐员小张提着保温送餐箱走了进来,里面整齐地放着几份打包好的饭菜。“这些是给行动不便的老人订的。”小张说,“不少老人都跟我们说,这送的不光是饭,更是一份安心。”

“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以前想找个放心的地方吃饭难,现在不光吃得好、花钱少,行动不便还有人送餐,这就是民心工程的实惠啊。”王阿姨的话,说出了不少老人的心声。

康养在家门口 方便又省心

解决了吃饭的刚需,老人们对晚年生活的品质有了更高期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康复、照料等一站式服务。天津将养老服务综合体(含嵌入式机构、日间照料中心)、智慧化养老综合体建设,连续五年纳入民心工程重点推进,今年年底前,将新增30个社区型养老服务综合体、10个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并完成不少于1000名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让康养服务真正送到老人身边。南开区广开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就是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的代表。

下午三点,广开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里一片热闹景象。65岁的张叔叔正戴着传感设备做肢体康复训练,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他的动作幅度和心率数据。“以前康复得去大医院,排队挂号折腾大半天,现在下楼几分钟就到这儿,感觉胳膊腿利索多了。”张叔叔说。

广开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关莉介绍:“我们配备了多种智能康养设备,能为老人做身体评估、认知筛查,还能定制专属康复方案。除了康复训练,我们还开了书法、手工、合唱等兴趣班。”她指着墙上的活动计划表说:“我们还定期组织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培训,教大家科学的照护技巧,帮不少家庭解决了难题。”

75岁的刘爷爷正在休闲区和老朋友们下棋,他说自己虽然不住在这里,但每天都会来转转。“早上来测测血压,下午跟老伙计们下下棋、聊聊天,这儿啥都有,比在家热闹多了。”刘爷爷笑着说,“工作人员特别细心,知道我有冠心病,每次来都会提醒我按时吃药,特别贴心。”

看着老人们在综合体里康复、娱乐、社交,实实在在的便利触手可及。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说:“这种嵌入式的养老模式,整合了助餐、康复、日间照料等多种功能,破解了‘养老远、养老难’的问题。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里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不离家、不离亲情,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养老模式。”

特殊照护暖心房 家属少牵挂

在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中,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是不少家庭的“心病”,也是养老服务的重点难点。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做老年人认知障碍的筛查,筛查中发现5个老年人里面就有1个人患有认知障碍。”为了填补这一缺口,2025年天津市民心工程再发力,截至今年年底,将新增10个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用专业设施和温情服务,为“特殊夕阳红”筑就温暖的“记忆家园”。东丽区杨兆兰爱心养老院的照护专区,就已经展现出了这样的暖心成效。

走进照护专区,一阵轻柔的民乐传来,几位老人正围坐在桌边,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做手工剪纸。82岁的陈奶奶手里拿着刚剪好的窗花,脸上露出了笑容。养老院负责人刘文君告诉记者,陈奶奶入住时认知功能衰退较为明显,不爱说话也不爱活动,现在已经能主动参与手工活动,还能和其他老人简单交流。

“我们的专区划分了生活照料区、康复活动区、休闲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刘文君带着记者参观,“你看这走廊两侧的扶手、防滑的地面、圆角的家具,都是为了保障老人的安全。我们还摆放了老收音机、旧座钟、老照片等物件,帮助老人唤醒记忆。”

正在探望父亲的孙女士感慨万千:“我父亲在这里住了一年多,变化太大了。以前在家总是焦躁不安,晚上不睡觉,我们做子女的轮流请假照顾,身心俱疲。”孙女士说,看着养老院的设施越来越完善,照护越来越专业,父亲的状态也越来越好,“现在他能安静地听老歌、做手工,我们终于放心了。”

专业的照护让特殊老人感受到温暖,也让家属们卸下了重担。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表示,认知障碍照护是养老服务的重点和难点,积极推进照护专区建设,就是想让每一位认知障碍老人都能得到悉心照料。

持续加码暖夕阳 养老更有温度

从一顿热乎饭的满足,到家门口的康养便捷,再到特殊群体的精准守护,天津这五年的养老变迁,藏在老人们的日常里,也印在政策的实招中。今年年初,本市印发《2025年全市养老服务工作要点》;400余万元中央福彩公益金精准投向老人家食堂升级、康养综合体建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扩容,真金白银的投入,让服务有了硬支撑。

天津的养老服务,从来都是民心工程里的实在事,不是空洞的承诺:是独居老人李爷爷下楼就能吃上的热乎饭,是张叔叔在家门口就能用上的智能康复设备,是陈奶奶在照护专区里重新拾起的生活乐趣。每一项设施的落地,每一次服务的升级,都在让“老有所养”慢慢变成“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养老服务网络越织越密,这份关爱还在持续加码。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说,接下来天津会继续完善“家门口养老”布局,提升认知障碍照护的专业度,“我们就是想让‘津牌养老’成为一张暖心的民生名片。”

在“下楼能就餐、家门口能康养、特殊需求有人护”的实在保障里,让晚年生活少了顾虑、多了舒心。

文/摄 记者 穆德旺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