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室外寒冷,天津音乐学院的排练厅里一片热火朝天,民乐演奏、舞剧表演等节目加紧排练,为即将开展的文化活动做准备。
“我们排练的是我们学校出品、以霍元甲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的原创民族舞剧《精武》,把文化‘大餐’送到广大市民身边。”饰演霍元甲的天津音乐学院学生李和壮说,全体主创和演职人员紧锣密鼓地备战,台前幕后反复打磨,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参与其中,只为通过自己最好的演出状态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让高校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赋能、以艺术精品服务社会、用精彩演出讲好中国故事,这在天津音乐学院已是“常规动作”。作为自创办以来不断扩展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广阔道路的高等音乐艺术学府,天津音乐学院近年以加强“新艺科”建设为引擎,通过打造“产教研学演”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拓展实践平台、铸就精品力作惠民,实现实践育人与社会服务的双融双促、有机统一,用文艺作品营造城市文化浓郁氛围、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让优质文化之花绽放在基层沃土,使青年学子在服务人民中成长成才,同时也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打造文化强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前不久,在京举办的“青春正当时——星声同频计划”全国大学生原创歌曲征集活动的展示活动首场演出中,天津音乐学院学生原创音乐作品《向阳生长》从近400首原创作品中脱颖而出,作为我市唯一高校入选优秀作品,在开场环节压轴亮相。“这是我校以精品佳作服务人民的一个缩影。”天津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迎介绍,该校近年锚定“新艺科”建设目标,着力构建和实施高质量剧目“产教研学演”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师生近10年创作演出优秀文艺作品近百部、国内外各类重要专业比赛获奖千余项,在出人才、出精品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在近日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听”校园开放日活动中,经预约的市民走进校园,欣赏该校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师生为其呈现的流行音乐专场演出,通过专家讲座了解爵士鼓的演奏技法等。校园开放日,是该校为方便市民近距离感受音乐魅力,使艺术更好地融入城市、走进生活、引领风尚、服务社会,自去年6月创新方式开展的面向大众的美育活动,至今已举办近40场、吸引5000多人入校参观,在建设“新艺科”中创排的新剧目也会在这里上演。相比在剧场看演出,市民在校园开放日期间可参加学校定期举办的音乐惠民讲座、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
“校园开放日让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艺术之旅。”“师生们婉转悠扬的歌声、专注投入的神情,让我被音乐表演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通过专家讲解乐器背后的历史故事,我真切感受到音乐的深厚历史底蕴。”……参加校园开放日的市民纷纷感叹。“学校鼓励我们走出校园、面向社会。校园开放日、学校参加演出的桥边音乐汇等特色文艺活动,给我们搭建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锻炼实战能力的平台,我们要推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作品,滋养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参与演出的天津音乐学院学生表示。
加强“新艺科”建设,天津音乐学院还通过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近段时间,天津音乐学院承担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曲艺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的子课题“北方曲艺文献整理研究”负责人贾怡教授带领学生分析一批新发现的津门曲艺资料。屏幕上,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口述史料不断更新、跳动,将几代艺术家的艺术精髓转化为可永久保存、高效利用的学术资源。此外,该校增设了艺术管理、舞蹈和影视表演等交叉学科,并将于2027年启动曲艺专业本科招生工作,促进学生面向市场需求开展艺术创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文化+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作更多精品佳作,提供更丰富、更高水平的文化供给,满足更多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力量。”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表示。(记者 姜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