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
天津人爱说、爱笑、爱美食
您知道吗
天津人还自有一套“哏味”养生法
“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
“睡前烫烫脚,胜服催眠药。”
“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健康。”
……
天津人的“哏味”养生智慧
藏在这些耳熟能详的民谚里
也藏在他们的记忆中
“奶奶盖的戳” 天津人的童年印记
天津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的金书晓医生指着病人的揪痧痕迹说:“你看,咱天津人的养生,打小就刻在骨子里,这样‘去火’的病人很多。连我这第六代中医,小时候也逃不开奶奶的‘手艺’。”
“小时候跟奶奶说‘头疼’‘嗓子疼’,老人家总是说‘奶给揪揪’,没一会儿,头上、嗓子上就出现一颗颗小星星,我们趣称为‘奶奶盖的戳’。”

图片制作 郑宝丽
金医生回忆:“那时候不懂,只觉得疼但好玩,后来跟着爷爷学中医才明白,揪痧其实是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的老智慧,没有一个天津孩子能躲得过。”
谈到“天津人爱中医”的话题,很多患者颇有感触。
有患者说,一次她长了麦粒肿,刚好在某中医院,中医眼科大夫在她耳朵放了几滴黑血,当天就消了;
还有家长带孩子去做耳穴压丸、耳灸,一压一按一灸,孩子说看东西清楚多了;
另有人表示,他还去看过掌纹医学。

宋医生为患者诊病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宋彦奇博士表示:“这些疗法看似很‘玄’,但只要是正规医院或保健机构的疗法,所运用的应该也是中医理论中的耳诊和手诊内容。”

正在整理病历档案的金医生
金医生和宋医生家里都是多代行医,从小就背汤头歌,30多岁的年纪都有着20多年的医龄。
在多年诊疗中,他们常会遇到患者“自己开方”的情况,两位医生特意提醒:“很多人觉得六味地黄丸是男士补药,其实它最初是给小儿做的;乌鸡白凤丸也不只是妇科药,部分男性也能用。所以用药一定要先咨询医生,别把好事办错了。”
藿香青柠气泡美式 天津人的新“掌中宝”
咱天津人不仅爱体验中医药疗法,还爱在传承中发扬,琢磨新花样,把“老”文化做出新味道——

国外媒体人参观中药材展区
位于天津古文化街的达仁堂国药文化展览馆,山楂丸制作展位上常常人头攒动,大家纷纷品尝开胃健脾的山楂丸,酸酸甜甜的口感,不但俘获了大众的味蕾,更强健了大家的脾胃。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媒体人马洛尚·伊利亚斯在山楂丸制作展位上兴致勃勃地体验了一次,“酸酸甜甜,好吃!”马洛尚表示,自己对中药很感兴趣,“中国的古人将植物变成可以治病的药材,这很神奇!”
古人开创性地将植物变成可以治病的药材,今人也将古人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
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的新闻中心,达仁堂推出的一款“藿香青柠气泡美式”饮品,冲击各国记者的味蕾,圈粉无数。
这款由藿香水、柠檬汁、话梅糖浆、薄荷糖浆、矿泉水、浓缩咖啡组成的“藿香青柠气泡美式”,有薄荷和藿香水的清凉,也有咖啡的醇香,口感丰富。同时,薄荷的清凉还能中和咖啡的燥热,让这杯不一样的藿香水,好喝更解暑。
在外观上,翠绿的藿香水在加入气泡水后泛起泡沫,最后淋上深棕咖啡,视觉效果也十分吸睛。因其不含酒精,喝起来也没有强烈的刺激感,品尝过的记者表示:“味道比预期中和谐,确实比藿香正气水好喝多了。”
这是中医药文化与现代饮品的一次完美碰撞,让传统养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天津中医药文化破圈进行时
天津有着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在传承与创新的驱动下,如今,中医药与各类饮品、食品纷纷组合出了口感独特的新产品,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
前不久,天津海河乳品有限公司联合天津中医药大学,推出了药食同源煮奶系列产品;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也在药学部的技术支持下推出“药食坊”面包。
中医药文化正在天津变成可尝、可触、可带回家的潮流单品,成为天津又一个崭新的文化名片。
恰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在首届津沽岐黄论坛上谈到天津中医的特点时所说:“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我们一直在贯彻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条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天津始终走在前列!”
您小时候有没有“奶奶盖过的戳”?
听过哪些养生民谚?
知道哪些“格涩”却实用的中医保健方法?
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一起聊聊天津人的“哏味”养生
评论员|郑宝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