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我国的石油套管螺纹研究领域,同行们都把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京称为“螺纹专家”。在国家石油套管基地——“大无缝”建设发展的短短十几年中,这名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毕业的教授级高工带领科技人员,以超人的毅力和智慧,奋战在套管螺纹研究的科技前沿,勇敢地向国外高精尖垄断技术挑战,承担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和风险,使国产的特殊扣套管从无到有,并增加到目前的上百种规格品种,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不仅成功替代了进口产品,而且远销海外,为民族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多年来,经过王京研究的特殊扣新品已应用于21个油田的几千口井,为我国节约外汇达1.52亿美元。日前,王京被授予2006年度本市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
“大无缝”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管材生产基地,肩负着我国战略能源物资生产的重任。1988年党和国家投巨资建设这个企业,为的是打破石油管材90%依赖进口、洋套管一统天下的局面,摆脱国外对中国石油能源发展的制约。要实现与洋管子抗衡,不仅要有普通套管,更要有代表当今世界石油管材先进技术的高端产品——特殊扣套管。能不能研制开发出我国自己的高性能、低成本特殊扣套管?油田用户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大无缝”。从1999年开始,以王京为首的科技人员肩负起这一神圣的使命。搞研发,没有任何图纸和资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而且,他们还承担着极高的设计风险,油田每口井的造价都超过几千万元,一旦出现疏漏将造成巨大损失。难以预料的风险,与日俱增的压力,不知伴随王京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终于,2001年12月,倾注着王京和科技人员无数心血的TP—CQ套管研究取得突破,首批产品进行下井试验。王京不顾连续研究工作造成的身心疲惫,坚持亲自跟井。饿了,和工人们一起端着碗,从大桶里盛饭吃;困了,和工人们一起和衣住在井场临时的活动工棚里。12月26日,首批特殊扣套管下井成功!井台上群情振奋,工人们激动地说,“我们终于亲手把咱们中国自己制造的特殊扣套管送入了井下!”自此,改变了我国特殊扣套管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由此开始了王京在特殊扣套管研究领域不懈求索的历程。
对待螺纹研究工作,王京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作为专家,技术中心给他配备了专车,而他却经常不坐。早上,常常坐5点多的班车就赶到了单位;晚上,人们经常看到他的办公室灯火通明;节假日,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科研现场……尤其每到课题的关键阶段,他都全身心投入。困了,在沙发上眯一会儿;饿了,嚼点方便面充饥。对他而言,时间真是太宝贵了,简直到了吝惜的地步。同事们关心地劝王京:“都下班了,让脑子歇歇吧。”王京却打趣地说:“我又不是机器,下班一拔电门就能停……我要是个钻头就好了,可以钻到螺纹里看个究竟。”他常说:“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
科研面前,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石油套管发生套管损坏问题,是困扰油田多年的难题,经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00年中原油田岩盐层套管挤毁,应油田要求,公司研制开发厚壁超高强度高抗挤毁的TP130TT套管。“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王京一直秉承着这样的研发理念。
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的王京,虽有着丰富的机械加工设计和实际生产经验,但在一无图纸二缺资料的情况下,他也感到非常棘手。对科研工作的执著和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唤起了王京那股子韧劲。“科研面前,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无数个夜晚,王京的研究室灯火通明,一个个灵感在他脑海中闪现,一张张图纸映入眼帘,一个个程序应运而生,一个个新品凸现雏形……他完全沉浸于难以言表的兴奋中。凭着这股痴心科研的钻劲和不畏险阻的韧劲,他带领相关科技人员,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标套管的研制工作,2001年在中原油田一次下井成功。
2002年以来,随着石油价格的攀升,油田加大了深井、超深井、高压气井、定向井等难采井的开发力度,对套管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站在世界特殊扣套管研发的前沿?王京带领科研技术人员持续挑战世界特殊扣套管研发的前沿领域,研制成功几十个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产品,成为石油管材市场的“宠儿”。2006年2月,王京等研发的超高强度高韧性特殊扣套管,在深达8405米的亚洲第一深井“塔深一号”下井成功,成功地挑战了一些发达国家曾失败、很多国家不敢涉足的尖端技术。石油管理局领导在井台前激动地说:“咱们这口井是争气井,管是争气管!”
我其实很平凡,很普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来,王京的突出贡献为他赢得了众多的荣誉。面对荣誉,王京并没有陶醉,而是化作回报企业和社会的动力,始终追求新知识,不断挑战前瞻性技术,领跑套管螺纹研究领域。多年来,外企几次高薪聘请,都被他婉言拒绝。他说,“我搞科研不是为了钱,是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2003年底,面对纷繁的管理事务,他毅然辞去钢研所副所长行政领导职务,表示“不当官,我更能一门心思的搞科研”。
“我其实很平凡,很普通。”在众人眼里,王京确实是一名极普通的科技人员,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谦逊随和,在他身上丝毫没有专家的架子。同时,他还把自己的宝贵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人。王京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说,“我学到的新技术特别愿意告诉别人,不会保守,与你们一起交流工作经验,是一件高兴的事。”
到技术中心研究室工作不久的白兴国,对一件小事始终难以忘怀。一次,他鼓足勇气向王京请教一个问题,没想到眼前这位专家竟然掰开揉碎地讲了3个多小时。白兴国清楚地记得王京对他说:“我把新技术都告诉你,并不担心你超过我,因为我还在学更新的技术,自己也在不断进步。”坦诚的言语,无私的胸怀,使王京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