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方网消息(通讯员韦承金):当今,纳米已成为人尽皆知的时髦词汇,有人曾预测,纳米技术将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技术。然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近日在南开大学演讲时,却对纳米技术可能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表示担忧。他说,一些研究已经证明某些纳米材料确实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
|
江桂斌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著名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他在当天的演讲中,向近百名南开师生分析了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和环境应用。
众所周知,一纳米仅为十亿分之一米,而有关纳米技术安全性担忧,恰恰源于赋予它无穷潜力的尺寸。常规物质一旦小到这个尺寸就会变得异常活跃。利用这种活跃性,纳米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到环境污染治理等传统或新兴产业中。然而这种活跃性是“双面刃”。“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纳米材料的应用也是一样,这符合辩证法的规律。”江桂斌介绍说,“不同的纳米材料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实验表明,这些生物效应,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
演讲中,江桂斌通过幻灯片放映了由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鱼的发育做实验,发现纳米颗粒进入其体内后,产生细胞异常反应,并造成鱼眼睛发育异常的现象。但他表示,因谨慎起见,纳米材料对鱼眼睛发育的负作用的确凿科学依据,目前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江桂斌承认,纳米材料的应用在环境治理中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于中国来说,在净化饮用水等领域将大有作为。但他认为,纳米材料的毒性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风险在效应实证、方法规范、控制体制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初期阶段,赶不上纳米技术生产和应用本身的迅速进展。
“认识纳米材料的毒性并非为了否定纳米材料的广阔应用前景,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加全面地看待它,使它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江桂斌说,“纳米技术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