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论语》中孔子关于志向的描述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即: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做到了一时,又能坚持多久呢?
冯香岺,一位家住汉沽区茶淀镇太平村的普通农村妇女,用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孝敬之心,拳拳印证了“老者安之”这句话,真正的做到了让老人身心得安。
她不是我们想像中的英雄,没有惊人的事迹,她无非是在母亲因病离世、姐姐出嫁后,一个人承担起了照顾继父的责任。并在成亲后,让丈夫改随继父姓,让孩子们喊继父“爷爷”;让继父住上崭新明亮的大瓦房;在继父不慎把腿摔成骨折住进医院后,每天往返几十里地,让老人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为他洗头、洗脚、剪指甲、理发,一家人带上包好的饺子到医院陪老人过年;从此,什么活也不再让他干,让老人过起了悠闲自在的幸福生活……
这是冯香岺的全部事迹,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她用孝心温暖着老父亲,她说过:“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孝敬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每个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善待父母就是不善待生命。乌鸦尚有反哺之义,羔羊且有跪乳之恩,何况是人呢?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诗经》中关于父母的恩德有这样的表述:“欲报之德,昊天罔报。”意思是说:父母的恩德是广阔的天空都难以报答的。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面对冯香岺孝敬老人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操,我们仅仅停留于被感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有必要对照自己、检讨自己:在行上,是否做到了孝,是否已经做好了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所应该做的事情;在心里,是否做到了敬,是否尽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所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忙于拼搏,忙于安家,忙于养儿育女。偶尔想起父母,总是太忙太忙,时间一拖就过去了。待一切都安定了,待等到我们自认为有了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往往就已经有了太多的遗憾,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起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想想我们的父母,虽然同在一个城市,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我们又有谁能天天想到寂寞的老人呢?因为工作、自己的小家庭的缘故,我们总是很忙,几乎都不在他们身边,平时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孩子们团聚。有首歌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老舍曾写道:“母亲的心是儿女们感情的温度表。”一个人对父母的情感,父母都会敏锐地感觉到。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孝心,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品德,是一个人善心、爱心、良心的综合表现,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自人的心灵深处,也将触动他人的心灵。
孝敬父母与文明礼仪是密切相关的。礼仪源于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尊重人首先要从尊重亲人开始。对父母的孝敬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尊重,是一切美好感情的源泉,这种美好的感情会迁移到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因此,要做一个讲文明、有修养的人,首先就要从孝敬父母做起。(作者:汉沽区汉沽街办事处唐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