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开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副教授 袁辛
作为全国道德模范,徐伟从北京载誉归来,重新开始自己平凡而朴实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事情慢慢过去,但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落水儿童的勇敢形象却将长久留在人们的心中,并成为他的母校和家乡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
作为80后青年,徐伟尽管生活在相对贫困的家庭中,但没有因为经济的贫困而让自己心灵变得贫弱。他没有因为贫困的生活处境而患得患失、自暴自弃,相反让自己贫困的人生燃亮青春生命的光华。
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徐伟不仅是80年代优秀青年的代表,在他身上也彰显现代人重要的两个品质:道德修养和道德能力的完好结合。
所谓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等方面所进行的自觉的自我认识、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作为名词,道德修养可认为是人们所具有的大的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等方面所具有的水准。当我们深入社会生活,去看芸芸众生生活场景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现代人的道德修为并非可圈可点,甚至在某些人某些事情上让人感到遗憾。相反,社会竞争的压力与物质主义观念的影响,人们关心得更多的是自身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竞争能力,以及富足殷实的物质生活水准。至于道德修为不是被看轻就是束之高阁,如同传家的花瓶一样,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摆一摆,只具有观赏价值,属于个人“形象工程”的一部分。
道德能力是指将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果说道德修养更多是个人素养的一部分,那么道德能力就是个人将道德修养付诸实践的作为,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个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修养和道德能力之间可以有三种关联:有道德修养但缺少道德能力,就是说这个人可能在个人修为上无可挑剔:轻声慢步、不拿公物……但是在社会生活中采取事不关己、两眼全闭的行动方式;道德修养高且具有道德能力,如同徐伟,既有早年父母的良好教育,也有作为学生不断接受社会教化的结果,同时能够将道德修养付诸实践,成为青年楷模;再一种是道德修养可能不足但是具有相应的道德能力。比如说,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并不一定是谦谦君子,但是他在公共场合会表现出绅士风度和行为,比如在迎来送往时会为女士打开车门,与人同行需要使用电梯间,会先行进入,按住门控,出电梯间时会最后离开。实际上,这样的作为就是道德能力,也是严格人能否按照社会“游戏规则行事”的能力。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和我们大家,徐伟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榜样。哲人苏格拉底说:“道德总是以有所牺牲为前提。”当个体的生命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徐伟平静地告诉我们:如果万一自己不幸遇难,以自己一个人的生命去换取三个孩子的生命,值得。并且坚信如果真的遭遇不幸,自己的生命会在三个孩子的生命中延续。
面对徐伟,我们是不是该好好沉思,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将之付诸实践。假如我们还没有足够令人称道的道德修养,是不是也起码应该具备道德能力,符合社会对人的要求,以帮助自己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我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