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展现代农业塑造新型农民加快建设新农村
农口系统深化改革制定十项发展措施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是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加快推进本市“三农”工作,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市委农工委、市农委提出,要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重新审视“三农”工作、探索和把握“三农”工作实践规律、明确“三农”工作发展方向,以“发展现代农业、塑造新型农民、加快建设新农村”为载体,围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新举措,推动本市“三农”工作再上新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本市制定实施了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业税费,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开展免费为农民检查身体,出台了全市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启动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率先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了“351”农民培训工程等一系列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本市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繁荣。特别是本市在小城镇建设中探索的“宅基地换房”思路,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为全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委农工委、市农委认真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剖析出目前本市在农村改革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思想观念因循守旧、体制机制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产业规划不完善和产业布局不优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环境建设不优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相对薄弱、选人用人机制不活和一些农村基层组织班子不强等,这些都制约了本市“三农”工作发展。
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市委农工委、市农委提出,要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收获体现在工作思路和措施上,把科学发展的成果贯穿于“三农”工作加快发展的全过程,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力争在十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要在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通过用科学发展的理论武装头脑,通过总结已有的成功做法,通过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树立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意识,提高求新求变、争创一流的能力,不断推进本市“三农”工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科学发展。二要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取得重大进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三要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上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联结带动农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要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上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把好农产品产地准出环节,提高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五要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充分发挥本市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技优势,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六要在载体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完善规划,整合土地,加大对区县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园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明显提高外向型经济和乡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七要在推进农村城镇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继续完善和推进以宅基地换房建设小城镇的创新模式,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好11个新城和30个中心镇,继续抓好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八要在农村环境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加快改善生态水环境,扩大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试点并逐步全面推广,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九要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十要在农村基层组织、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的教育培训,探索形成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规范,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加强以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为重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农村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