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林田,女,1971年7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本科学历。曾获天津市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先进个人”。
林田是红桥区洪湖医院一名医生,从1998年开始资助失学少年,至今已有10个年头,共捐助了3名女孩重返课堂,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快乐。
1984年,她刚上初一,我的母亲因病去世了,本来内向的她,就更加少言寡语了,但让她高兴的事就是帮助别人,为新来的同学送上课程表,给其他同学讲解试题,是她常做的事情。上大学以后,她没有担任任何职务,但她会主动给其他同学寄信,发放生活补助,打水做卫生,她内心感到非常高兴。她在阅读《中国青年报》时,看到天津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的事迹,他把蹬三轮车赚的钱积攒起来用于资助困难学生,他支教18年,捐款近35万元,她深深被老人的事迹感动,她想以后她也要奉献爱心,帮助失学少年。
1997年10月她参加工作,1998年9月她看到希望工程的宣传材料,她想她工作了,有能力去资助失学儿童了,于是她来到天津希望工程办公室,用她一个月工资400元资助了一名山东莱芜小学三年级学生吴姚完成小学学业。从拿到希望工程捐助卡的那一刻,她决心一定把助学这件事做好,捐助卡上写着“慈善之心是人类最圣洁的情感,您的慷慨资助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如果真能如此,多付出一些钱款也值得。她先后两次去莱芜看望吴姚一家,为她带去学习用品和祝福,今年这个孩子即将参加高考,和她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她希望她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999年,她通过《人民日报》了解了“春蕾计划”,它是帮助贫困地区女童完成学业并掌握一定实用技能的活动项目,她经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资助了一名甘肃漳县女孩陈艳丽,小学每年400元,因为当时工作效益不好,每月要扣工资,为了能不间断资助,她将每月工资零头,值班费、取暖费、防暑降温费等钱存起来,她称之为“我的助学基金”,在9月份开学前将助学金寄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通过书信她了解到他家里很困难,父亲因病致残,靠母亲做缝纫,维持一家人生活,还要供三个孩子上学,每年元旦,她都会寄去200元,希望她家能过个好年,她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每年她寄去600元,有时是800元,希望能好好学习,只要尽力去学就可,并不要求考出多高的分数,帮她排出自卑心理,她还了解到有一位广州李女士资助她姐姐上学,还有她那里发生了罕见的泥石流,她家也受了损失,当地政府及时给予帮助。
2006年初,父亲去世,她非常难过,哥哥身体不太好,因为照顾父亲没有去工作,只有靠工资来生活,好在以前他积攒了一些钱,生活上没有太大困难,9月份,她在《今晚报》上看到市红十字会有博爱助学和新农合资助活动。来到红十字会,看到一本本天津市困难学生登记表已经被爱心人士捐助了,甚至有的一个人捐助了十名学生,许多人愿意成为志愿者帮助有困难的人,为社会尽一份力量,她很受感动。她终于找到一份未资助的学生登记表,上面写着:徐晶,是红桥区咸阳北路小学六年级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去世,母亲不知去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看着照片上她那忧郁的眼神,她决定帮助,一年400元,同时她还捐助200元给郊区一个家庭,一年新农合的费用,因为自己是医生,希望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去徐晶家看望了几次,送去小礼物,鼓励好好学习,当得知街道、医院、五路车队都很关心徐晶时,我感到很欣慰,社会大家庭是温暖的,后来徐晶考上了红桥区外语中学。
这些年她捐资助学不计其数,能帮助失学少年重返校园,她觉得再付出一些也值得。同在一片蓝天下,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白芳礼老人、歌手丛飞的助学事迹一直感动和激励着她,无私奉献,宁可自己苦一些,也要让更多失学孩子重返校园,行动彰显人道大爱,爱心好似黑暗中的一盏灯,能让受困者看到希望,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哪怕是能解困难者一时之难,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做,涓涓细流能汇成大海,社会上有很多爱心人士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困难群体,她愿意加入志愿者队伍,伸出援手,送去关爱,用爱心传递希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好人一生平安

很钦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