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国督军家祠
南开区白堤路,三宫。
斑驳的大宅门正门上贴着盖了红戳的封条。
三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站在大门口,久久地凝望着。
今天一早,居住在白堤路一带的居民都将亲眼看到昔日“庄王府”的第一锨土、第一块砖挖开——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本报持续关注下,这座如今名叫三宫又称南开文化宫的古建筑群今起正式开工修缮。即将重现昔日英姿的三宫,将成为“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板块中最具魅力和品位的文化旅游景区之一。
“70多年了,对这座宅院,我终于找回了小时候的那种期待。”说这话的时候,85岁的李保德老人止不住地唏嘘。
“我和你们不一样,我们这辈人都习惯叫他‘庄王府’。”深吸一口气,李保德老人缓缓道来。大约80年前,他记事时,这座古建筑已落户天津,那时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江苏督军“李纯祠堂”;再往前100多年,这座宅院是前清的“庄亲王府”;继续追溯到300多年前甚至更早,这座宅院曾是明朝大宦官刘瑾旧宅。
这就是今天三宫的“前世”。每天无数行人从三宫旁边过往,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一座又老又旧的古建筑曾是真正的“大宅门”。
“我小时候,进去看一眼就是最大的心愿。”老人的家就在白堤路,自幼伴着这座大宅门长大,很小就从大人口中听到了这座宅院的来历:1914年,江苏督军李纯在北京西直门外以20万元购得庄府,拆下的建筑部件,如琉璃瓦、雕梁画栋、墙砖、石雕等,并进行编号,原样运抵津门,终在1923年在此重建而成,其建筑结构甚至细枝末节的装饰,都与当年的王府建筑别无二致,故有天津“王府”之称。
但直到长大成人,“进去看一眼”的心愿李保德始终没能实现,“那时总觉得这座院子离咱老百姓太远了,可越是这样,咱越觉得它神秘,好奇啊。”如今,三宫开始修建,当看到大门口的封条时,老人说他又涌动起那股儿时的期待,很想一睹它涅槃重生后的芳容。
“我和我的儿女还有孙子,都是绕着这里的墙根追跑着长大的。”83岁的郝庆大爷和李保德是邻居,他的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郝大爷记得,他小时候常在这座宏伟的院墙下耍空竹,时不时还会被门口的士兵哄赶。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他儿子读小学的时候,同样是在这里,则有了很多唱着“北京金山上”的孩童,尽管院门依旧紧闭,却不见了那些神气十足的大兵。文革结束后,在南开文化宫的支持下,喜好舞文弄墨的老人天天和一帮“文友”聚在这里,办起了天津市第一份区县报纸《南开文艺》报,发表了一大批揭批“四人帮”的文艺作品,“我还在报纸上发表过好几篇文章呢!”大概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昔日的“大宅门”才最终回归百姓。
如今,三宫开始大规模维修,郝大爷天天约上老伙伴前来探望追忆,他说要亲眼看着这座宅院重现光辉。
斗转星移,“李纯祠堂”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洪流早已淹没在历史的记忆中,不过提起天津那个“旧书市场”,却是大名鼎鼎。每到周末,这里人来人往,前来淘宝寻书的人络绎不绝。
“书香气十足是好事,可是那么多人挤在院子里,我替院子揪心啊。”半年多前,记者探访三宫的时候,偶遇在这里徘徊的薛秉德老人。同样是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薛大爷非常关心对这座宅院的保护,“那些卖书的,居然就在院子里点煤油炉子烧水炒菜,你说真要着火了,不就全完了!这里每块砖、每根柱子都是文物啊!”
前两年,旧书市消失了,院里一度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我还想,这座宅院终于保护起来了,打心眼里高兴。”今年80岁的薛大爷第一次踏进这座深宅大院,是在文革结束后,“它有着不怒自威的气质,一进去很容易就能体会出王府建筑的宏伟气派。”幼年的时候,他仅仅知道这座深宅大院里面住的是个“大将军”,直到考上北师大历史系后,薛大爷才获悉原来这座宅院还有那么深厚丰富的历史。
“终于要修复了,等了太长时间了。”薛大爷抬头看了一眼多少有些落魄的宅院,禁不住一声叹息。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许多木质结构已经开裂,露出深深的木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殿外部彩绘已经风化严重,很多地方都已经痕迹全无,“这些都应该修修的,不修复不保护,这些好东西就全都糟践了,我们愧对子孙啊。”
记忆
31年前三宫小院曲径通幽
那是1977年的夏天,薛秉德来到已经对外开放的三宫。他沿着高台阶拾级而上,一座宽大的院落呈现在眼前,南北相对的大殿居中而建,两侧较小的东西配房规模略小,曲折蜿蜒的回廊伸入后院深处,地面的方砖还是那么完整,只不过经常被人踩踏的地方有些发亮。
抬头观望,大殿上的绿琉璃瓦整齐地排列在屋脊上,屋脊两端的大吻与垂兽、跑兽,安详地守卫在它们永久不变的位置上。透过院墙上镂空的窗棂,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垂兽、跑兽雕塑映入眼帘。
由于是学习历史专业的,薛大爷对整座宅院很有研究,他说这里整座建筑的主要木质结构都采用榫卯结构,没有一颗钉子,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异地组装重建的可能。
专家
考虑现代因素仍需修旧如旧
“三宫修复是个大好事,可一定要修旧如旧。”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玉坤教授告诉记者,三宫是一处知名古建筑,如今开始大规模维修,他觉得特别高兴。
从建筑学角度来讲,古建筑的维护必须尊重它的原貌,不能随意拆改,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加固、维护,否则就失去了本身的意味。但如今的维修也必须充分考虑进用水、用电、消防和游人参观等众多现代因素,因此需要在管线埋布、消防用水的布局上下工夫,“尤其是消防,一把火起来很可能整座建筑都毁于一旦,因此古建筑的电器线路建议都采用铜蕊绝缘导线,并穿金属管敷设,不得将电线直接敷设在梁、柱、枋等可燃构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