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这是一次旅游,更是一次支援。我们去欣赏九寨黄龙的美景,更是为了那份对灾区同胞的惦念。“旅游也是一种支持”——全国6家强势媒体联合行动,百车入川活动今天在全国5座城市同时启动。6月6日,我们将沿着开辟出的一条全新路线,挺进阿坝州,与九寨、与黄龙“零距离”。
众所周知,四川阿坝地区的九寨沟旅游风景区和黄龙旅游风景区的景色非常迷人,而旅游也是当地的主要财政收入。但是,自去年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于交通线路被阻断,九寨沟和黄龙旅游风景区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当地的经济状况也一路跌至谷底。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时值四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黄龙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手全国五个省市的六家强势媒体,一同发起了“旅游也是一种支持”活动。该活动将在5座城市内征集百辆自驾车,一路朝阿坝州进发。6月6日,从天津和北京一同出发的首批车队将正式出发,最终抵达目的地——四川阿坝州美丽的九寨与黄龙脚下。
参与此次活动的城市包括天津、北京、郑州、西安和兰州。预计整个行程在14天左右。本报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以及《北京晨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西部商报》、搜狐网在内的6家强势媒体,将对此次活动进行全方位跟踪报道。
从今天起,作为此次活动的天津媒体主办单位,本报将在天津范围内征集自驾车旅行者。如果您有一份爱心,如果您也愿意以这种旅游方式对灾区进行支援,如果您也想和我们一同去看看灾区的孩子,可以随时拨打28201828报名电话。
6月6日,我们一同挺进四川,挺进阿坝州。沿着这条安全的新路线,高喊着“四川,我们来了”。
“5·12”爱让我们心相连
黄丝带飘动
为同胞祈福
12日清晨,您走出家门,发现车上、道路上,或者家门口的建筑上系着黄丝带,请不要吃惊,那是我们的“满城尽飘黄丝带”在行动。5月12日,我们为灾区同胞祈福。
为汶川人民祈福的黄丝带日前已经运抵本报,整盘的黄丝带分为几种不同的宽幅,每一根丝带都要加工剪裁。昨天一早,剪裁黄丝带的工作就已经展开了。11日夜里,记者将会带着一根根充满爱心的黄丝带走上街头,大街小巷上到处都会有我们和志愿者忙碌系挂的身影。
记者兵分两路见证北川宁强的今天 建新城筑信心
泪光微笑里崛起新北川
在汶川地震周年纪念前夕,昨天,作为全国“百媒穿越地震区”活动报道媒体,新报记者再次来到北川,在封闭的、依然堆满残垣断壁的老北川城区外,一座新北川城正在崛起。
-“北川生命线”
安川公路正在扩建中
一早,记者从绵阳赶往北川,安川公路是通往北川的唯一道路。“这条路当时叫做‘北川生命线’!”随行记者党青说。党青去年地震时曾在这里采访一个月,他说,当时所有来救援的官兵、志愿者和来自全世界的救援物资都是通过这条公路进入北川……去年5月13日,作为全国首批外省市救援队,天津特警队的两百多个小伙子通过这条路奔赴北川中学、北川县城进行救援和维护秩序。如今这条道路正在扩建,一些地方已经由原来的两车道扩建成四车道。
-重组家庭
今天的我们很幸福
路上,记者偶遇一辆接新娘的花车。30岁的新娘张盛雅是北川人,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回忆往事,身穿婚纱的张盛雅眼圈红了,38岁的新郎胡运鹏说,他和张盛雅是同乡,地震时他在广州打工,妻子和父母被砸死了。选择再婚就是因为和张盛雅有着同样的伤痛。“两个人在一起分担痛苦总比一个人硬扛好,无论如何,过去的都是眼泪,今天的我们很幸福!”这对新人笑着说。
-翁大娘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请你们替我们看看,北川城现在怎样了!”临行前,去年曾赴北川抢险的天津特警杜牧对记者说。
通往北川老城区的道路被禁行,当地人说,要等到5·12当天祭奠时,这里才能开放进入,如今的老北川城是一座空城。道路不远处的高岗上,几个北川人正在卖地震图册和菊花,而他们的身后就是地震中被毁的北川中学,所有楼房都变成了瓦砾。57岁的翁大娘是小贩中年龄最大的,她家就住在北川中学后面的山上。地震时她家的房子被震塌,她不得不和家人一起搬到擂鼓镇板房区生活。
如今,翁大娘的儿女都去外地打工,而她在北川中学废墟前做起了小生意。这里已成了“旅游景点”——所有来北川的人都要来看北川中学遗址,买些香和菊花献给那些遇难的孩子们。“擂鼓镇正在重建一座漂亮的小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翁大娘的眼神中都是期盼。
宁强建起座“天津医院”
宁强县医院挂号处排起了长队,门诊大厅拥挤不堪。原本只能容纳3人的病房里加满了病床,一年的雨水冲刷,让病房的墙面上污渍斑斑,仍能看见震出的裂缝。从外面看,医院大楼甚至有些倾斜。去年,宁强实行了“合作医疗”政策后,农村医疗报销比例增大,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宁强医院已不堪重负。
“我们很快就要有大医院了。”宁强县医院院长燕林宝满脸笑容。医院会议室里,天津宝坻医院的专家正在进行培训,过一段时间,宁强医院的骨干们要被邀请到天津学习,提高医疗技术。
燕院长所说的大医院今年10月份便可投入使用。汶川地震后,天津援建陕西宁强,出资近1亿元建起了这座陕西山区县城规模最大的医院,医院被命名为“天津医院”。天津医院还没封顶,依山傍水间,雄伟壮观。“我们早就想扩大医院了,可没资金,天津的帮助太大了。”燕院长感激地说。
天津对口援建宁强县工作组的杨亚东负责医院的重建,除了天津医院,天津还援建了宁强县大小10多所卫生院、卫生所。工作组人员很辛苦,但看着即将建成的医院,杨亚东更多的是成就感,“真的能改变宁强县的医疗水平,我们辛苦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