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昔对比——曾经是北方金融中心投资145亿重振雄风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作为旧中国的“华尔街”,即便与上海滩相比,解放北路也是没有任何自卑感的。
在天津甚至北方经济发展史上,解放北路金融街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曾经,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解放北路两侧领事馆、俱乐部、邮局林立,国际各大银行云集,逐渐成为当时天津的经济中心,从这里流向国外的黄金和白银可以铺满整条街;如今,在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日耳曼式、俄罗斯古典式等异域风情的建筑中,26家常设金融机构延续着解放北路的光荣与传奇;未来,市政府拟投资145亿人民币,打造以解放北路为轴心的天津金融城,将其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重要标志。
解放北路的变迁,不仅仅折射出了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在新的时代中,解放北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历史内涵。相信在历史的变迁里,这一条道路将更加摇曳生姿。
东方华尔街发展篇之老照片老回忆
昨天号称东方华尔街
今天重塑金融城轴心
今年80岁高龄的邸松年老人,退休前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际业务部的一位老员工。1951年参加工作时,他在解放北路现中国银行的办公地工作,1985年搬到现在十一经路的位置。
可以说,解放北路的变迁是天津金融业发展的缩影。说起解放北路的变迁,邸松年老人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北路被称为中街,曾是英、法、美等国的租界地。因为临近老龙头火车站(现天津站)和海河码头,又有租界的地理优势,成为外国金融家虎视眈眈的‘风水宝地’。”邸老说,以前提起天津的解放北路,那绝对是北方的金融中心,当年享誉全国的中资银行“北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有三家把总部设在天津。日本横滨正金银行,英国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美国花旗银行等外国银行也都坐落在这里。后来,还有不少中资银行也选址于此,形成了当时的金融中心,因此有了“东方华尔街”之称。
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北路一度有些消沉。不久前,天津市政府制订了天津金融城建设规划,拟投资145亿人民币,打造以解放北路为轴心的天津金融城。金融城占地面积113公顷,规划新建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修缮保留老建筑80万平方米。在改造过程中,将充分挖掘解放北路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不仅重振解放北路“金融一条街”的昔日雄风,还要保护其“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风貌建筑。
东方华尔街行业篇之
昨天一家银行“独大”
今天竞争激烈服务多
解放北路曾经是银行的集中地,自1882年英国汇丰银行率先在这里破土兴建以来,法、德、意、日、俄紧随其后,开设了华俄道胜银行、麦加利银行、正金银行、中法工商银行等,逐渐成为外国银行的集中地,影响着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的金融业。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家对金融业的统一管理,外资银行纷纷撤出,金店银号、证券交易所等也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人民银行。
已经在金融业工作了近40年的冯念贤老人回忆,“当时,就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名义上还有中国银行,但是它其实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国际业务部。也就是说,当时就是‘一家独大’,根本谈不到银行业竞争的问题。”冯念贤还记得,“中国人民银行的作用也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还经营存款、结算等业务,和普通银行的性质一样,但是现在中国人民银行重点在于政策的制定、指导实施等方面。”
现在26家常设金融机构
现在解放北路上有26家常设金融机构,除了中农工建交五大行之外,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各地方性银行的营业网点也都随处可见。冯念贤说,这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允许建立专业性银行的政策。“现在银行多了,不仅是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也已经大面积开始抢占中国市场,这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其实竞争是一件好事情,可以督促银行推出更多适合市民的产品,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各银行的服务水平。”
除此之外,银行推出的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服务,在以前也都是不可想象的,电子化让银行业的发展更加迅速。
过去“爱国储蓄”鼓励存钱
现在中国银行办公地的前身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付桐石老人上世纪50年代就是在这里工作。“现在的银行分为对公和对私两种业务,但是那时基本只有对公业务,很少有个人业务,即使有也是简单的存款、取款、抵押等项目。”付老回忆道,“所以以前的银行里特别清净,根本不会遇到现在‘排队难’的情况,更不要说什么‘取号’了。”
“我记得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数据,存款增加都是以万亿元为单位的,但以前不是这样的。那时的人很少去银行存款,你想,当时是计划经济,社会产品都是按需供给,每月就那么点钱,买完粮食、日用品,基本上就剩不下什么了,哪还有闲钱存银行呢?后来,国家为了鼓励大家存款,就宣传推广‘爱国储蓄’,有的单位从工资里按比例扣除,直接进行存款,那时候要是到银行存笔钱,那就是爱国的表现呀!”
现在多种投资渠道供选择
说到投资,付老感慨道:“以前基本只有存款这一种方式,其实大家也没有什么投资概念,生活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差别。现在银行那么多的投资品种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基金、理财产品、保险什么的,只要想投资,可选择的余地太大了。”
昨天分配不愿去银行
今天为进银行挤破头
每到招聘旺季的招聘大会上,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的展台前,咨询人数都是非常多的。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些都是收入高、待遇好的行业,能够进入这些行业,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冯念贤老人却说,银行以前都是大家不愿意去的地方。“我们以前是分配工作,当时人们都愿意去工厂,根本没人愿意到银行,分配到银行的人也都千方百计找找关系想调到工厂去,我之前好几个同事都调走了。”冯老回忆道。
邸松年老人告诉记者,“我工作的时候,是跑保险外勤的。那时候的外勤和现在的外勤可不一样,现在的外勤完成保单能有一定的提成,可我们当时工资都是定下来的,即使多完成任务也没有任何多余的钱。但是大家对工作的热情依然很高,因为这是为国家在工作。”在邸老看来,当时的辛苦程度也比现在要高,“因为主要是进出口运输的保险,为了拿到保单,我们几乎天天住在外贸公司,不仅要跟人家谈工作,还要帮助人家解决困难甚至帮人家干活,才能搞好关系,最后成功拿到保单。这是需要毅力的。”
东方华尔街民生篇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保险行业的金鳌,可以说得上是一个老保险人了,对于保险业的感情非常深厚。“1949年10月20日,新中国成立之后仅仅20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成立了。当时是学习苏联的方式,像企业、矿山等国家所有制企业都实行强制保险,私人财产实行自愿保险,而人身保险只是理论上有。”回老介绍说,“1958年,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停办了保险,只保留涉外业务。当时,虽然对外仍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但是实际上只是中国银行里的保险科,办公地点也是在中国银行里边。”
回想起那段日子,回金鳌老人说,“当时对内业务都停了,对外业务其实也就是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后来又出现了贸易限制,业务量也减少了很多,主要就是近洋的一些地方。”直到1980年,国内业务恢复了,国内的保险业才得以继续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保险进行了分业,很多公司都成立了寿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这不仅让保险业往更加专业化的道路上发展,而且作为保险业重要部分的寿险一跃而起。从2009年上半年本市的保费收入来看,人身险保费已经达到财产险保费的2倍。同时,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证券信托公司等等层出不穷,也表明保险公司不再把目光仅仅局限在保险行业中,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体系,丰富产品,增加资产。
同时,随着人们对保险的逐渐认可,购买商业保险的人也在增多,促使保险公司不断开发新的产品,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获得国家先行先试的政策,在此政策推动下,保险业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