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古文化街。众所周知,天津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古文化街正是天津悠久历史的一个见证……”这段话,做了5年导游的王茜不知已经说了多少次。她每次带着旅行团的外地游客游览天津时,第一站永远都是这条近700米长的古街。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600多年前的元朝,为利漕运,建天妃宫,遂形成宫前(广场)、宫南(大街)、宫北(大街),这里便是古文化街的前世。600年间,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这里曾经市面繁荣,也曾一度衰落。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宫南、宫北大街的改造,历史文化建筑重现,津门特色商铺重回,古文化街正式定名。自此,以古文化街为代表的“街文化”理出了天津当代文化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
多少年来,这条街所历经的变化,来过这里的人、发生在这里的事,都一起书写着属于古文化街、属于天津、属于中国的文化传奇。如今,在新中国即将迎来60岁生日之际,古文化街又将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建设“中华老字号名品街”,让市民及游客充分体验津味文化的魅力。
这是一条见证天津历史的老街历经六百年变迁
这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老街曾繁华也曾衰落
这是一条脱旧貌换新颜的老街尽展津城新魅力
旧民宅脱胎换骨
遥想当年
新中国成立前——上世纪80年代

1991年,古文化街被选为天津市十大景观之一,定名“故里寻踪”,意为这里是天津卫的老地方,可以在这里找到沽上文明起源与变迁的踪迹。而对于如今居住在南开区王顶堤的张勤大爷来说,这里是他人生的起点,是他成长的地方,是他真正的故里。
位于古文化街东侧的通庆里如今是街上的一处重要景观,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段时间里,这里有着近百间房屋,住着六七十户居民,张勤家就是其中的一户。
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张勤老先生告诉记者,从小,生长在天后宫地区的他就常听老人讲述这一带从前的景象。据说很久以前,天后宫前有一片空旷地带,随着大批人员和南货的到来,“宫前集”应运而生,这里出现了人烟密集、集市繁盛的局面。明清两代“漕运”不断,对海神的崇奉不衰,所以“宫前集”在很长的一段年月里,始终是一个百物云集、熙熙攘攘的场所。不知从哪个时代开始,庙前逐渐形成了街道,建起大大小小的店铺,原来日出而设、日暮而散的集市,被店铺的经营活动所代替。宫南大街、宫北大街就是这样出现的。
而他住过的通庆里建于1913年左右,“这里以前本来是粮店和银行,后来才改为居民住房的。”张大爷说,新中国成立后,宫南、宫北大街沿街的一些商店要不就变成了工厂车间,要不就变成了民居,就连天后宫的大殿也是那样。“那几十年天后宫这一带很萧条,没有什么商铺,一些卖东西的都是在街边上站着卖,剩下的就是我们这几十户居民在这来来往往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天后宫一带开始整修改造,张大爷所住的居民区也要拆迁,一家人从此搬出了通庆里。1986年,古文化街开业的第一天张大爷就来到了这里,“当时我大吃一惊,因为我在这住了几十年了,从来都没见过这样的通庆里。胡同规规矩矩,一点都不破旧,两边还有浮雕。街上两边都是老字号的商铺牌匾,有天一阁、艺林阁80多家商铺。还有就是天后宫也修复开放了,开放后的第一天我就进去看了,各殿都油饰一新。天后宫山门外小广场也重建起过街戏楼,两个幡杆直插云天,比新中国成立前天后宫最热闹的时候还漂亮。”回想起古文化街开街时的样子,张大爷很兴奋。

时代背景
据《天津市四十五年大事记1949~1993》记载,1985年1月,天津市政府召开会议,决定全面大修天后宫,复建宫南、宫北大街,将其一并改造。改造工程同年5月17日动工,12月17日竣工,1986年1月1日举行开业典礼,1989年正式定名古文化街。
街道全长687米,宽10余米。两侧均为仿明清风格的砖木结构两层建筑。沿街有杨柳青画店、出售泥人张作品的华宝斋,以及出售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戏装古玩的天一阁、艺林阁、古纺阁等店铺80余家。各家店铺的匾额均由书法家和名人书写。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

鳞次栉比百店开
繁华再现
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初
“晓日三岔口,连墙集万艘,沽上人家千万户,繁荣风景小扬州。”六七百年前,古文化街这里始终是商业繁华地段,今日的天津市区,也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逐渐发展起来的。
玉砚庄的老板王先生告诉记者,25年前,他的父亲曾在这里卖过笔墨纸砚。“不过当时没有正式的门面,那时候都是沿街的小摊贩,而且因为售量有限,来的都是天津本地的老主顾,我们的东西档次一般都不高。”1986年,古文化街正式开业后,王老板的父亲正式在这里开起了“玉砚庄”,随着客人越来越多,店里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了。“刚开始我们还是卖中低档的笔墨纸砚,可后来顾客越来越多了,我们就增加了货源,又请名家给我们题写了匾额,还经营印章,店面越来越大了。”
20多年过去了,王老板接替了父亲成了店里的“掌柜”。“前几年又集体进行了一次提升改造,店里装上了防盗系统,我又代理了浙江几家名店的产品,现在我们店里的顾客很多都是外国人哩。”王老板骄傲地说。
时代背景
为顺应城市建设需要,2001年,古文化街被纳入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工程六大节点之一的海河楼商贸区中。古文化街实施改造中,规划管理部门面向境内外重金征集规划方案,经过各方论证确定的设计方案,继承和发扬了古文化街历史上“华洋杂处,南北交融”的传统文化,以“吉水祥云,潜龙出世”为主题,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中国古典建筑提炼出空间造型,层层叠叠的现代屋顶宛若一片片的祥云,烘托出古文化街这条“潜龙”。该方案还突出了旅游和商贸两大特色,在充分挖掘原有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重新开发新的旅游特色内容,提升海河沿岸的景观效果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2004年古文化街提升改造完成。经过整修改造后的古文化街,基本延续了原有建筑风貌和基本格局,街两侧建筑上题材丰富的彩绘,使人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同时,街内每家商铺均安装了完善的现代化配套设施,包括中央空调系统、防盗监控系统等,使得整个古文化街在不失古韵的基础上,又具有现代化的使用功能。
2007年10月,古文化街当选全国5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唯一一家开放商业街形式的旅游景区。
老街逛出新味道
且看今朝
本世纪初——今
“尽管不是第一次来古文化街,但也没有白逛,还是有新的收获,其一就是发现了一家很大的杨柳青画社。我原本以为上次拍的大福堂就是杨柳青年画的聚集地呢,没想到竟忽略了这个更专业更全面的店。墙上、展柜里、地上,铺天盖地的全是杨柳青年画作品,小小的一幅价格就令人咋舌,因为全是手工描画的,并不是整批印刷的。其二,在戏台前的那片空地上,发现了画糖人、捏面人的手艺人。几把红彤彤的大伞遮住烈日,围满人群,手艺师傅带着天津人特有的质朴介绍他们的作品。画糖人的很快用糖画出一朵玫瑰,一个动物。他还告诉大家,如果想吃就买那种黄色的糖人,不要买染色的玫瑰什么的,因为里面掺了色素,如果要保存观赏,不要放进冰箱,就是太阳晒也不怕。我从人群里看到师傅完成的作品,一只红艳艳的螳螂,一只黄灿灿的大公鸡,真是神气……”这是一位外地女孩写的《游天津古文化街》的博客,在她眼中,逛古文化街每次都能逛出新意来。
今年7月30日,古文化街正式启动文化夜市,历时60天。现在,每晚来古文化街逛上一逛,又会让游客体验到新的味道。
晚上7:00刚过,古文化街便迎来了大批市民和中外游客。几名外国游客在糖人、面人等展示摊位前,好奇地驻足观看,听着一旁翻译对这些传统技艺的讲解,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而戏楼和两端牌楼的一盏盏大红宫灯更是衬托出了这里的文化韵味。古文化街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在灯光的映照下,呈现出金碧辉煌的灯光效果。还有每晚四个小时的专场文艺、曲艺演出,老字号文化墙……古文化街俨然是一座人间不夜城。一位老天津市民在游完古文化街的夜市后骄傲地对记者说,“20多年来无数次来到古文化街,这次再逛夜市,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老街老瓦新景致,古色古香新味道’”。
时代背景
在新中国即将迎来60岁生日之时,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古文化街又要换新颜了。从现在起到“十一”前,古文化街将进行全面提升改造,让市民及游客在古文化街充分体验津味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充实海河精品旅游线路的内容。
据介绍,此次提升改造,将建设“中华老字号名品街”,向国内外游客集中展示津门老字号。该项目一期工程将开发37间店铺,将于“十一”前建设完工,目前盛锡福、义聚永、老茂生等10余家天津老字号已确定进驻。有的老字号选择了较大面积的仿古小楼,准备作为旗舰店,还有不少老字号将进行独特的商品文化展示,比如在义聚永内,游客可亲自体验酿酒过程。同时,浙江金华火腿等一些南方省市的老字号也有望进驻。另外,名品街入口处新建的高大彩绘“老字号”牌楼,也将于“十一”前与游客见面。
此外,古文化街旅游区在7月30日至9月27日每晚6:30—10:30,举办“2009古文化街民俗旅游文化夜市”,活动历时60天。本次文化夜市主要为五大板块。其间,除举办民俗活动、文艺演出外,还将引进台湾小吃,举办老字号展示展卖。夜市期间,旅游区主街的文艺活动与亲水平台形成互动,初步形成海河沿线的不夜城。

曾经的新闻
NEWS
古文化街开业
新闻摘录:1986年1月1日,《天津日报》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古文化街开市大吉的消息。文中对古文化街的经营项目、坐落在古文化街上的店堂字号等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
背景资料:作为“津门十景”之一的古文化街北起老铁桥大街(宫北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宫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系商业步行街。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之场所。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参观旅游项目。2007年5月8日,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整修一新突出天津味
新闻摘录:1998年10月5日,《天津日报》以“整修一新古味浓郁古文化街异彩纷呈”为题,报道了中秋佳节之前,整修一新的古文化街节日气氛浓郁,生意红火。据介绍,市政府投资百万元对古文化街道路、路灯进行整修,并集资规范店摊,建统一摊亭。
背景资料:整修后的古文化街调整了其经营商品结构,更突出了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老味等特色,经营商品50多个大类,达2万余种,成为世界和全国的旅游购物胜地。国庆期间,更是有很多外地、外国游客前来观光购物,每天达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