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长达200米的蛇形楼
城市记忆孙犁在蛇形楼的日子
1987年,74岁的著名作家孙犁搬到学湖里蛇形楼,住在一偏一独两套单元房里。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回忆说,当时,家里的独单基本上用来做饭和吃饭,偏单的客厅被改造成书房,两面墙都是书柜,靠南墙有一张写字台和一把藤椅,孙犁称这间书房为“耕堂”,另外还有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卧室。

在蛇形楼的日子,每天早晨5点,孙老自己拄着拐杖下楼散步,一般要半个多小时。吃得比较简单,他喜欢喝粥,小米粥、棒子面粥都爱喝,也喜欢吃自家腌制的咸菜,或六必居的八宝酱菜。吃饭的时候,如果有饭粒掉在桌子上,他一定会夹起来放进碗里;如果掉在地上,他会捡起来放在一张干净的纸上。
在蛇形楼里,他还写下了许多散文随笔,其中不乏他的日常生活记录,比如《新居琐记》、《楼居随笔》,写到他看到的藤萝架下锻炼的人,和农村来的拾荒者,也留下了90年代初关于蛇形楼的文字记忆。

●孙犁散文中的蛇形楼观藤萝(节选)
楼前的小庭院里,精心设计了一个走廊形的藤萝架。去年夏天,五六个民工,费了很多时日,才算架起来了。然后运来了树苗,在两旁各栽种一排。树苗很细,只有筷子那样粗,用塑料绳系在架上,及时浇灌,多数成活了。
冬天,民工不见了,藤萝苗又都散落到地上,任人践踏。
幸好,前天来了一群园林处的妇女,带着一捆别的爬蔓的树苗,和藤萝埋在一起,也和藤萝一块儿又系到架上去了。
建于1984年的超现实地标
3年前的一天,采访大画家李津的路上,他的助手在电话中描述他工作室的位置,说,就在蛇形楼对面那条路上。那天我有了第一次仔细观察这座漫长的大楼的经历,这道曾经被我无数次错过的风景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后来,当摩天楼越来越多,建于1984年的蛇形楼的超现实意味却愈发显现,它的地标价值非但没有被冲淡,反而更加强烈了。
这座大楼长达200米
沿鞍山西道从玉泉路走到玉皇路,路北侧是中医药大学的几座错落排列的大楼,南侧则是一整座居民楼。如果不是特别注意,这座大楼与普通的居民楼并无二致——同样的红砖墙体、封闭阳台,很容易便会忽略。但如果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这座大楼的特别之处。首先,整座大楼呈S形曲线自然弯曲如蛇般摆动连成一体;其次,这座大楼足有近200米长,中间没有任何可以穿过的缺口。
蛇形楼的学名叫学湖里,1984年开始施工。与80年代的那些外观几乎没有差别的火柴盒式居民楼相比,蛇形楼的设计师显现出了难得的创意。而这创意本身又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S形的曲线具有防震效果,这个道理几乎不需科学例证就能被人接受。也许,当年的设计师并没有有意识地参考超现实主义的概念,而恰好是这种无意识,造就了它独特的超现实意味。
建筑的曲线最性感
建筑史上的传奇大师,巴西人奥斯卡·尼迈耶曾说过:“吸引我的不是直角,也不是坚硬的、顽固的、人为的直线条,而是性感、自由的曲线。曲线构成了全部宇宙。”蛇形楼便拥有这样的曲线。直到今天,这道曲线造型让我们重新发现了它的性感所在,也让整个80年代留下来的方块式建筑自叹弗如。
蛇形楼开始动工的1984年,是一个被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定格的年份,最近村上春树的新作《1Q84》再度将这一年提到了公共视野中。让我们回到1984年的天津,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不久,街上的人们仍穿着蓝涤卡布的制服,骑着飞鸽或者红旗牌的自行车。鞍山西道穿过天津大学被开辟出来,在地图上可以看出,这是天津少有的端端正正由东向西的大道,蛇形楼在路的一侧诞生。略有遗憾的是,在蛇形楼之后,天津的城市建筑并没有朝着这个神奇的方向发展。或者,在城市设计者的大脑中最终理性战胜了浪漫,这就不得而知了。

王守训老人在蛇形楼住了近20年
填湖而建的学湖里
整个学湖里社区,除了最外面这座堪称天津最长的大楼之外,还包括后面几座普通的居民楼,共16栋楼,76个楼门,现在大约住着3000多居民。
今年71岁的王守训老人从1990年开始便住在这里。他介绍说,蛇形楼一带原是天津大学校内的湖,后来填湖盖楼,因此这一带的地名全都有个“湖”字。蛇形楼建成后,主要分给了天津市的局级干部居住。当时蛇形楼建筑质量好,管理好,小区内有自己的闭路电视,而且配套设施很完善。紧挨着小区周围,依次建有小学、幼儿园、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副食品商店、老年活动中心、粮店、饭馆、存车处。其中最有特点的便是现在仍在使用的自行车存车处。这是一座圆形建筑,分上下两层,自行车可以顺着螺旋形楼梯停到楼上,极大地节省了占地空间。这种方式在80年代的确算是非常先进的设计。
近几年,很多老住户改善住房条件搬出了蛇形楼,居民的组成结构有了较大变化。这处当年专门为局级干部建设的小区,如今成了普通百姓的居住区。而其建筑本身的一点点后现代元素,却仍旧成为它气质的延续。(记者/何玉新摄影/赵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