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继“丈母娘需求推高房价”之后,又一位专家对房价居高不下提出了新鲜观点。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表示,这与中国文化有关:两个小青年结婚买房,是双方父母掏钱,甚至双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掏钱。他说,“这种情况就是经济学上的‘第三方埋单’,自己不掏钱,一点不心疼,所以扭曲了市场价格”。
自从“未婚女推动房价上涨论”、“丈母娘刚性需求论”之后,“中国文化根源论”又粉墨登场了。这些专家们的高论,确实到了让人惊掉下巴、瞠目结舌的地步。
不止于这类专论房价的专家。一段时间以来,“专家”似乎成为了一个大众话题。谈论水价的称,“不能因为有些人喝不起水,就不提高水价”;谈论塌楼事故的称,是压力差造成高楼的倒掉,弄得公众很长时间也没明白“压力差”是何方神圣。更有许多的专家就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发表各种各样的高见,于是在网络上,“专家”变成了“砖家”。
一些专家的频频高论,若说完全没有道理或者完全胡说八道,也有点冤枉了他们。但是为什么公众会对这些专家的话那么反感呢?而更有议论认为,有的专家已经变成了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所以专家们的话一出口,就会被各方声音“解读”,看他们到底又替谁代言了。
其实依笔者看,对专家的话过分解读大可不必。我们不排除个别专家被“收买”因而成为代言人的可能,但更可能的是一些专家放出高论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确是那么想的而已,他们所放出的不是高见,是偏见。
只是,有的话老百姓说说无妨,但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话语权的专家们,可就应该谨言慎行了。信口开河式的发表议论,以一己之见、一孔之见耸人听闻,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是无知的表现。请一些专家反思一下,自己的那些话,为什么会惹起公众的口诛笔伐?
作为一个专家,如果不经缜密的调查研究,不经仔细的推敲修订,只是依照自己的感觉来讲、依照自己的想像推理来讲,便很可能伤到公众的感情,进而引发舆论强烈批评。
人们对专家们的言论,从一开始的相信,到怀疑,到生气,到无奈,到不屑,到嘲笑,到哈哈大笑,也即是一个专家从“专业工作者”到“娱乐工作者”的职业进化过程。
公众希望专家讲出负责的话、有道理的话、有权威的话,谁也不希望中国的专家们变成了“专业的娱乐家”。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