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东丽区华明镇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新型小城镇闻名全国,54岁的村民王汝东从老宅子搬到了如今的新楼房,他还成了农业公司的一名员工,生活和工作的变化让他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一个普通农民的城镇新生活
东丽区华明镇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新型小城镇闻名全国,54岁的王汝东是华明镇永和村一位普通的农民。一年多前,他从住了30多年的老宅子搬到了现在的华明小区,从原先务农变成了滨海华明农业公司的一名员工,生活和工作的变化让他重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昨天,记者走进他的家,感受了一个农民的城镇新生活。
在自家宅基地上打工
刚搬到新楼房后的王汝东很快被招进了街里的滨海华明农业公司。从那时起,他把自家的地租给了别人,就不再下地干活了。老王打工的蔬菜大棚,离现在自己居住的小区有10多公里。以前务农时家里离耕地近,也就几分钟的路程,老王要是想吃饭随时可回家。如今远了,而且给街里打工,可就没这么自由了。于是,在老王上班的每个清晨,老伴都要给他准备好午饭带上。
早晨6点多上班,这个时间老王以往还躺在热乎乎的被窝里,但如今王汝东早早起床了。作为公司里种植员工的组长,王汝东领导着30多号人,每天早上6点多点齐人数后,班车带着大家开往10多公里远的蔬菜大棚。有意思的是,老王打工的蔬菜大棚就建在以前自己居住的宅基地上,这让他倍感亲切,活儿干起来也特别带劲。“活儿不累,每天能挣80元钱,我干得挺乐和。”老王笑着告诉记者。一起干活的30多名员工,大部分老家都在这里,大家觉得是给自己家里干活,都感到特亲切特有劲儿。
种菜干技术活憷头
虽然乐和,但真正干起来还是有不少困难。种了大半辈子的棉花、玉米,王汝东50多岁了才头一次接触大棚蔬菜:“咱农民种别的不憷头,就是蔬菜这技术活太让人憷头了。刚接触蔬菜根本就不适应,不懂,不知道怎么种,公司从山东寿光请来了技术员,专门给我们指导。”“那怎么克服呢?”记者问。老王不好意思,笑了起来,“慢慢学呗,没别的招儿了。”
经过技术员指点,以前种玉米的老王,如今种起菜来也地道了。王汝东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种玉米、棉花,就知道玩命儿干。现在种植蔬菜,学会了门道,劈劈杈子、掐掐顶儿,活儿轻省,还不脏,不用换衣服就可以干。往常一亩地收入也就几百块,现在‘种大棚’,实行立体种植,一亩地收入都上万了。”
新生活,慢慢适应
采访中,王汝东向记者“披露”了自己“进城”后闹了不少的笑话。“原来家住平房,后来住上新楼房后,一开始乘电梯都不会,结果一下子到了顶层。”看上去一样的一排排公寓,迷路也是常有的事。“以前上谁家串门去,走几步就到了。住上小区后,记不住老朋友家的门牌号,经常转向。”
如今在华明镇,像王汝东这样从宅基地搬迁的农民有1.1万户,在腾迁出的近6000亩土地中,已经完成复耕4930亩。村民们在变革中逐渐走向新生活。今年是王汝东搬进新家的第二个年头,也是老王成为打工仔的第一年。老王告诉记者,新生活新工作,虽然会有不适应的地方,但这些变化是他愿意接受的。“新生活带给我便利,新工作更带给我活力。”他告诉记者,如今他已经很适应大棚种植管理了,将来自己也要创业成立公司,实现自己当老板的梦想。打开窗户,点上一支烟,老王眺望老宅基地的方向,目光盛满了憧憬和向往。记者雷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