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天津村人结婚时与家人合影。 |
在走访天津村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是互不相识的两位天津村后裔,一经交谈也总能攀上亲戚。原来,这和天津村最初的婚娶习俗有关。
天津村第一代的108户移民,大多是三四十岁的壮年带着妻子和几个月到十来岁大的子女。当孩子们到了婚嫁年龄时,老人们则严格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婚事由父母做主。为了保证天津村“血统纯正”,老人们规定天津村的青年必须与同乡成亲,不可以娶嫁外乡人,这使得天津村慢慢连成了一张“血亲大网”。这一规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被打破。
虽然身在马来西亚,但直到如今,天津村人在婚娶方式上仍在沿袭着中国北方的风俗,保留着许多天津的“妈妈例儿”。如订婚当天,由媒人背着一个红包裹,内包聘金、首饰、布匹、喜饼去女方家提亲;四彩礼、八份嫁妆在结婚那天由女方分挑八名童男送到男方家,嫁妆包括油灯、缝纫机、金首饰、镜子、雨伞、红水盆、化妆品等;媒公、媒婆会得到男女双方送的红包,并特别招待为上宾;结婚三天后“回门儿”,姑爷和新娘一大早就起程回娘家,饭后就得尽早回家等等。
如今,天津村人办喜事时虽然在婚宴、礼服等方面已经越来越西化,但仍然保留了许多天津的传统婚俗文化。(记者张淑梅刘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