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中国西南五省的旱情不断加重。历史罕见的干旱气候使这一区域多年积弊的水利矛盾暴露。据遵义市水利局副局介绍,当地不仅严重缺乏大中型水利设施,而且已建成工程“跑冒滴漏”现象令人触目惊心。(3月18日新华网)
近几年的开春之际,我国各地总有出现或大或小的干旱灾害。时下,西南地区号称几百年一遇的大旱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上至国家庙堂,下至市井田野,都充怀着一种难可名状的纠结心情。显然,这对于一个历来都强调“民以食为天”的国度来说,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当地的许多水利设施却选择了“集体罢工”,这个时候我们才清楚地认识到当地水利工程那可怜的现状:要么没有,要么年久失修“跑冒滴漏”。公众难免不去质疑,这场百年一遇的大旱里有多少人为的因素?
我国有个成语叫做“天灾人祸”。其实,古人将“天灾”与“人祸”放在一起绝非偶然,因为历朝历代的所谓天灾,都离不开人为制造的祸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50多年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了。一方面,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赶超英美”的狂妄目标造成了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为了炼钢,即便麦子熟在地里,也不会有人爱惜这些金色的成果,似乎从官员到民众,人们都在相信,炼钢就是全部的经济。于是,“三年自然灾害”不可避免。而事实上,现在我们叫的“三年自然灾害”,也可能是我们自己的一种美化和粉饰而已。
对西南地区的大旱来说,虽然没有50年前的那种政治冲动,可当地水利工程的“跑冒滴漏”现象却在表征着另一种“政治冲动”。要么,地方政府非常喜欢上一些“立竿见影”GDP项目,要么地方政府就是喜欢“不作为”。不乱作为、不胡作非为故然值得尊崇,可一旦陷入到“不作为”的精神陷阱中,严重缺乏大中型水利设施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此语境之下,现在的GDP崇拜与当年的“大炼钢铁”与“赶超英美”又有什么区别吗?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在中国古代成立,在现代农业中同样成立,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不客气地说,在现代化的农业中,“靠天吃饭”已经变成一种耻辱。很难想像,在这样一个科技如此发达,各方面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里,我国西南地区的农民们还在过着“企求上苍风调雨顺”的日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试问一句,当地居民是该信任当地政府呢,还是要相信天公地爷呢?
“祭天风调雨顺,祭地五谷丰登”。这是古代农业社会设立“天坛”和“地坛”的根本原因。可是,我们必须清楚,现在的庙堂和权力已经不再“祭天”“祭地”了,“天坛”和“地坛”也完全变成了游戏景点,不为别的,只为现在的某些生产力设施可以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可如果地方政府不修水利设施了,或许,老百姓们也只能无奈接受这种带有几分“人祸”的“天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