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北方网讯:昨天(8月2日),《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并提出建立高层次人才户籍在京津冀地区自由流动的制度。此消息一出便在三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未来的天津如何与京冀较量,能否吸引并留住人才,记者就此采访了本市的相关专家。
三地沟通顺畅不久即将推行
据了解,这份《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将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无论是子女入学还是医疗社保都将享受当地市民同等待遇。
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宋丰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要想汇聚一支世界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首先必须使包括户籍、薪酬、税收、社会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措施符合国际标准。只有这样,北京才能在全国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服务综合配套体系,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三地就此事沟通顺畅,相信不久后便会开始推行。”
本市近期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针对这一《人才规划纲要》的提出,记者昨天采访了本市的相关部门。目前,本市还没有针对京津冀人才的特殊户籍制度,但记者了解到,《天津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将于近期出台,其中将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此外,记者从本市人事部门了解到,为逐步建立京津冀区域人才信息共享、人才结构互补、人才智力自由流动、人才培养合作共融新机制,几年前本市就会同当时的北京市人事局、河北省人事厅签订过《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以推进三省市人才开发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协议中包括:建立三省市联合的人才网站,使三地的人才服务信息、区域内人才政策及时发布。而且,三省市统一的人才大市场还可以为异地人才办理人事代理业务。京津冀三地两院院士、享受政府特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导师、留学回国人员的资料都将汇集到高级人才信息库。各地高层次人才到其他省市从事咨询、讲学、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等将享受优惠政策。三省市还签订培训合作协议,联合当地院校和培训机构,整合师资资源,实现培训项目师资共享。京津冀三地建立博士后管理部门定期联系制度,形成区域统一协调机制,并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科技服务活动,充分开发利用三地博士后群体智力、项目、成果资源等。
专家观点
新政不会让天津人才流失
近年来,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日渐成形,京津冀三地间的人才资源跟着区域产业调整重组变得活跃起来,一个人才紧跟产业流动、人才流动带动产业群发展的发展态势已然形成。因此,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于区域户籍自由流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专家表示,目前户籍已经不能限制人才的流动,更多是起到支持和辅助的作用,只要天津能提供好的政策、好的环境,就能吸引并留住人才。
北方人才市场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十年以前很少有北京人来天津工作,但现在京津两地人才互通频繁。高铁、高速公路,使京津冀形成了“同城效应”,也给三地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此外,过去大家比较在意北京的金字招牌,好像在北京工作是件体面的事情。现在,大家更在意的不是在哪儿工作,而是自己未来的发展。不管是在北京、天津,还是在石家庄、保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是否有更多的空间是不少人更看重的。
“高层次人才户籍在京津冀自由流动的结果,可能是更多的人才被北京吸引去。”针对这样的疑问,北方人才市场的资深专家表示:“的确,就人才流动而言,北京的吸收能力更为强大,但‘同城效应’是把双刃剑,利用好了是积极的,利用不好就是消极的。”
在高速公路以及高铁的带动下,京津两地人才交往越来越频繁,目前两地流动的人才以白领居多;而天津的环城区县、滨海新区与河北的渤海新区人才融合也越来越多,但津冀两地人才流动以蓝领居多。“可以预见的是,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建设,以及未来户籍的自由流动,将吸引更多的河北人才来天津工作;同时,天津立足自身、立足滨海新区,也将吸引北京的人才来天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