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分析人士认为,与白园模仿领导签名报账相对应的,是财政支出“政府公务费”的无底洞。白园涉案从时间跨度上是3年,实际上涉案时间是整整两年。两年时间内,一个区的财政竟然可以多支出“政府公务费”1235万元而不显拮据,平均每月多支出50多万元。而且这些全部是假账,没有一笔“真账”。游离在“真账”之外报销的假账已如此之巨,不难想象,这个区一年又需要报销多少“真账”。
“是白园的黑手可怕,还是政府公务费的黑洞可怕?两者都可怕,后者更可怕———后者的庞大资金数额可能穿着华丽外衣,比暗箱操作的黑手报账在实质上更隐蔽。但关键是,没有这个公务费黑洞,假账黑手是不会有施展空间的。”有分析人士如此说。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由于公务消费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和监管,因此往往取决于领导的主观愿望,经常是“花起公家的钱来不心疼”,行政成本的恶性膨胀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某政府部门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从进入办公室负责接待工作起,已有好几年的接待经历,他告诉记者,搞了几年的公务接待工作迎来送往中,有两个感受最为深刻:公务消费一个是浪费,再一个就是繁琐,因为,领导们往往“要面子讲档次”。
“虽然公务接待都有严格的接待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破例’。”这名工作人员说,“比如喝酒,虽然我们规定接待用酒不用外地高档酒水,但在用餐时,领导一般都会征求客人尤其是上级领导的意见,有些上级领导只喝固定品牌的高档酒,当地领导总是充分满足。还有一个问题是在用酒数量上无法控制,由于领导们热情好客,一旦碰到酒量大的客人,酒水常常超标。住宿标准的超标也是家常便饭。”
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公务消费方面具体的制度也有,但很少被执行。“比如单位规定了只有少数领导出差才能坐头等舱,但很多领导都会给办公室打招呼要求订头等舱的机票,办公室通常也是来者不拒,反正不是自己掏钱,也没人查这种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