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关于‘三公消费’,有不少官员提出,‘三公消费’中的接待、公车等等项目,是放在不同的项目中的,并不是单独列为一块。比如说接待费用可能算到行政管理费上了。在我看来,‘三公消费’可以作为预算公开的一个单独项目,这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更繁琐而已。”王锡锌说,“许多开支之所以不能够节省出来,本质上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官员不愿,如果要解决这个不愿的问题,仅仅依靠官员的自律是不够的,需要引入‘阳光’,需要让我们政府到底花了哪些钱,让民众来评判哪些钱是不应该花的,比如说公务的考察费用,公车的开支,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可以缩减的。”
据了解,尽管政务费用的公开“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显得困难重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三公消费”难以公开,具体原因是政府部门思维传统僵化、政府部门裁量权过大。
汪玉凯进一步指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实行,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但政府部门还是倾向于把政府的这些信息视为秘密,不能主动公开,遇到公民申请公开,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装作不知道。此外,政府部门之所以可以装作不知,原因在于没有严格的制度,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
汪玉凯举例说,广州政府主动公开了预算,而上海政府遇到公民申请仍不公开,同是地方政府,“公开不公开两可,就是因为政府部门没有受到严格的约束”。
对于降低行政成本、遏制“领导签字”的权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则主张加强日常监察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