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青藏高原东缘的青海省平安县县城出发,车行30公里见到一座形似卧狮的红崖,顺着山崖而上,山顶坐落着一个鲜为人知、却有着传奇色彩的小村落。
村口,刻有“红崖村”三个字的大石头格外醒目。这里是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的老家。这位现年75岁的藏传佛教人物1935年出生于此,在被认定为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之前的4年一直住在红崖村。
红崖村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的示范点之一。主管红崖村的石灰窑乡党委书记星富花说,9月底,政府投资265万元的红崖村危房改造工程基本结束,全村54户农户住上了新房。
石灰窑乡副乡长公保说,以前老百姓大多住着土木结构的危旧房,就地取材的杨木木料平均7-8年就给虫蛀空了,有的房子都快塌了。公保指着完玛仁增家的院落说,那是村里生活最困难的一户人家,过去一家四口挤在破旧不堪的四间土木房里,家里也没钱修院墙。
他说,得知危房改造项目在红崖村“全村推进”后,老百姓积极响应,“把房子都拆了,围墙大门也拆了,以前老房子的木头现在一根也见不着了。”
如今的红崖村家家户户“门面”整齐划一——带红边的灰白院墙,贴着“福”字的庭院大门,门框两侧底部画有麒麟图案。村民有的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子,仍选择砖木结构住房的也用上了结实的松木。
星富花说,参与危房改造工程的每户村民按统一标准修建新房后可领取近1.9万元的国家补贴,重修院墙大门的2万元也可免单,以当地每亩地200元的年均纯收入计算,两笔投入相当于拥有10亩地的农家整整干上20年。
现年63岁的公保扎西是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堂外甥,他常年守护着红崖村里的达赖出生院落。任县政协副主席12年的他靠公薪和一些信奉者的捐赠日子过得相对富裕。老人的家在危房改造中安上了抽水马桶、浴霸和太阳能热水器。
“国家给了那么多钱,村里家家户户的住房都宽裕了,不光是我们家。”公保扎西说,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跟远在印度的堂舅联系了,如果再打电话,会告诉他家乡的变化。
红崖村村民世代以种地为生,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399元,不足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6%。不过,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村里有了出山的公路,很多农户买了摩托车,家里通了水、电、气,还有几户人家接上了宽带网络。
在公保扎西的新卧室里,唯一的装饰是墙上挂着的一幅藏画,下面用藏汉双语写着“扎西德勒”。公保扎西说:“那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人特别喜欢的一句话。”
老人指着头顶的木头椽子说,如果把梁子雕上花、画上传统图案就是藏式的了,容易得很,但村子里没有画匠,而且似乎也没必要刻意把房子装修成那样。
负责牵头全县危旧房改造工程的平安县民政局局长董杰说,城建局的设计方案明确提出,必须体现民族风俗习惯、地方特色。
公保副乡长说,平安县汉族占绝大多数,来此定居的藏民百年前就在语言和生活上与当地汉族融合了,所以即便红崖村是藏汉混居的村子,老百姓生活方式、习惯基本一致,危旧房改造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董杰说,平安县危房改造实施“整村推进”的还包括藏汉混居的瓦窑台村和汉回混居的洪水泉村。
在瓦窑台村,旺麻才让一家五口暂住在一顶救灾帐篷里,他们家2年前才盖的新房因危房改造“整村推进”也被拆掉重建。旺麻才让说,刚开始时觉得和邻里相比自家亏了,不过后来一算建新房能领到政府4万块补贴也值了,这相当于他在北京建筑工地开吊车3年的收入。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扶持的切入点。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把包括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在内的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董杰说,青海省还以现金直补和金融贴息的做法鼓励经济条件好的农牧民自建住房,如果说危旧房改造是“雪中送炭”,那么奖励性住房建设就是“锦上添花”。
青海省省长骆惠宁日前表示,预计五年内青海可以完全翻新改善全省农牧民群众的现有住房。
“不光是房子新了,新房也在改变着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公保扎西指着贴着白瓷砖带抽水马桶和浴霸的厕所说,他蹲了一辈子旱厕,实在坐不习惯马桶,但或许等年纪再大一些,蹲不住了,就得用马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