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据《北京日报》报道,到广电总局的内部食堂用餐,去国家发改委的礼堂开展文娱活动,来国资委的活动中心展示、交流书画作品……曾苦于社区高楼密布,没地儿活动、没处用餐的西城区月坛街道居民,如今用上了中央部委的内部设施。该街道与驻区国家机关的服务保障部门广泛建立联系,目前已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铁道部等10余家单位,开始尝试与社区居民资源共享。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人口密度的加大,特别是社区老龄化居民的增多,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及日常的饮食受到很大的限制。然而,另一方面,与社区毗邻而居的一些党政机关的食堂则常常陷入“大而无当”、饭菜便宜且浪费严重的舆论漩涡。一向门禁森严、所谓闲人免进的中央部委大院,开放内部设施与社区居民共享,不仅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而且拉近了与所驻社区居民的关系,彰显亲民爱民之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令人击节称赞。
以国家广电总局的内部食堂对社区开放为例,就很能说明问题。解决老人用餐难曾让街道办事处费尽了心思:自己设老年餐厅吧,楼群密集的社区内竟找不到适合的地方;引入社会单位参与吧,无奈不是价钱高,就是质量没保证。左右为难之中,街道想起了资源充足、设施精良的驻区中央单位,没想到竟然不谋而合。“我们也在着手解决离退休老同志的就餐问题,考虑到驻区单位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于是决定把改造后的302餐厅,专门拿来为老干部服务,同时也作为月坛地区居家养老示范点,向周边社区的老人开放。”而在居民感叹“这里的饭菜口味清淡适合老年人,便宜还能用养老助残券,要是去旁边的小餐馆吃,价钱要贵上三四倍呢”之际,那种对机关食堂羡慕嫉妒恨的情绪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纾解。
然而,我们在赞赏之余,也不禁要问,部委礼堂食堂向社区开放何以成了新闻?也许,有人会认为西城区月坛街道的居民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部委的“密集”,一方面又受益于有众多的部委肯放下身段,秉持亲民爱民之心。其实,中央机关单位将优质资源与周围的居民共享,这是国家早就力促的一件惠民实事。2009年11月,国务院民政部网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意见》,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等公共设施。也就是说,不仅是部委礼堂食堂可以或者应该这样做,其他地区一些不涉及保密、有条件的单位的礼堂食堂等内部设施满可以或者也应该向周边的社区开放。那么,《意见》发布一年有余,为什么响应者寥寥呢?
不用说,这与大多数机关放不下架子,不愿与民资源共享,或者怕脏、怕乱、怕麻烦等有关。当然,也有社区居委会不肯创造性地工作,主动与机关沟通的原因。看来,无论是机关还是社区,要改变这种作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