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津城四月天,花开烂漫时。天钢高炉工苏庆杰一早就来到了单位,这一次他没穿工作服,而是身着庄严的硕士服,这一次他没有在炉前巡视,而是从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张跃手中接过了让他为之努力学习了3年的硕士学位证书。“很庆幸大学毕业,我选择了生产一线,这是一个大舞台,让我实现自我,学业有成。”苏庆杰心花怒放,笑在心里。一旁,与苏庆杰同期毕业的76名天钢工人也来自生产一线,都拿到了硕士学位证书。
“到生产一线去,那里能实现自我价值。”苏庆杰把记者带到了他的工作岗位天钢1号高炉前,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我本科是在北京科技大学读的冶金工程专业,2003年毕业时,我选择到生产一线,周围很多人不理解。在他们印象中,炼铁的高炉工要耐高温、战高热,挥汗如雨地干体力活,其实不然,现在高炉炼铁用的是鼠标。”的确,走进高炉平台的作业室,仿佛回到了学校的机房,几台监视器全方位监控高炉的各个工序,轻点鼠标就操控了整个生产。“我刚来的时候还是个副工长,第一个月的实习工资不到1000元,现在我已经成为了1号高炉的作业长,工资税后有6000多元。”苏庆杰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去生产一线的同学们,现在发展得都不错,几乎都成了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在生产一线的“苏庆杰们”得到了大量的学习机会。2005年,苏庆杰刚当上工长时,就被派到芬兰学习,这次毕业论文的题目是《2000立方高炉的喷煤实践》。“炼钢70%的能耗在炼铁,而炼铁90%的能耗是高炉,我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怎样在实践中给高炉节能降耗。”提起自己的工人生涯,苏庆杰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能迅速提升自己。
“大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都很强,一线有实践,有平台,他们成长都很快。”天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韩贵义看着操作台前的新一批大学毕业生工人们,一脸欣慰。
咱们工人有力量,更要有知识,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今天,生产一线给了大学生更大的发展舞台。毕业了,咱到一线去。本报记者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