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电力部门里,大到电网运行、生产、调度,小到售电、经营,以至于今后智能电网的广泛应用,所有数据都要以光缆为基础,可以说,光缆就是电力网的神经系统,其运行、管理、维护至关重要。昨日,记者随电力职工为光缆“查体”——
天津北方网讯:随着铁镐掀开通信管网井盖,一股恶臭像潘多拉盒子里涌出的恶灵般扑面而来,在对有害气体进行测试后,20岁的河南小伙儿史高天在同伴的帮助下,穿上专业工作服,带上防毒面具,跳下满是淤泥、污水的井里。
昨天早上9点整,电力通信分公司电力通信运行部一班的工作就在利民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开始了。
这一天,运行部一班的8位师傅要检查从利民道至大沽桥天津市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的7.6公里全部70多个通信井,将电力通信光缆与其他部门的通信光缆核查分开,并添加光缆标志牌,同时收集现场杆距、井距、接头盒位置等信息,以便全面、准确地掌握光缆的实际路由,为今后准确、及时处理电力故障,以及光缆的网络规划、优化提供基础资料。
井下空气稀薄,气味难闻,小伙子不停地用木质小锤敲打着每一根光缆,蹲在井边的同伴则用对讲机与一路之隔的变电站通讯机房不断沟通着,敲对了光缆,通讯机房的振荡定位仪就会有反应,说明那条线就是电力的光缆。
10:08,第一口井的电力光缆确认成功。满身淤泥的史高天爬上来,几个人赶紧将井盖复位,收拾好路障,向东走到一百多米外的下一口井。
10:28,在第四口井里,工作停滞了下来。今年已经57岁的市级劳模李开民凭经验判断,可能是多根缆线扭绞在一起,不好识别。
找不到电力光缆的史高天被东北电力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宋洋替了下来,今年29岁的宋洋是吉林人,温文尔雅,带着金属银色窄边眼镜。
下井后,有30多年巡线经验的李开民提醒宋洋用木槌先在污水中搅动片刻。“井下污水产生的硫化氢气体无色无味,又能溶于水,能够致人伤亡,是很危险的。”作为队里的“老同志”,李开民经验丰富,遇有疑难问题,他总是当仁不让。
宋洋在没过膝盖的污水里弯腰摸索着,用手擦拭着每一条光缆,看上面的标志,把每一根光缆垫在腿上敲,摸了几下,双手指甲里就沾满了黑色的污泥。三分钟后,那条迟迟不肯露面的光缆被他“抓住”了。
12:24,西楼后街的电力光缆核查完毕,上午工作告一段落,几位师傅到路对面的快餐厅里每人要了一碗8元钱的捞面。
最爱吃炸酱面的李开民一边吃面,一面笑着对记者说:“我工作到现在,电力通信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了,我们老了,这些年轻人有知识,我们虽然有经验,但也不能吃老本,还要和年轻人多学习,再立新功。”
12:58,几个人再次投入工作。
17:55,核查快到北安桥了,下班高峰的车流多了起来。
“今天进展比较顺利。”班长柴国柱说,像南京路等繁华路段的核查都要到半夜才能进行,不能影响交通,“开夜车”可谓家常便饭。当天的工作完成后,他还要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明天他们还有超过5公里的线路要核查。
-记者手记
直径一人宽的通信井,只能容纳一名电力工作人员作业,在污水横流、淤泥遍布的井下,工作环境的恶劣可想而知。记者随他们一同作业,虽然不被允许下井,但在高温日晒下,即便是什么都不做,不停地站上几个小时,不喝水,双腿也僵硬了,身体也疲惫了。然而记者看到的运行部一班,每个人都乐观、开朗、团结、努力,遇到困难,轮流上阵,不管今天要完成几公里核查任务,他们都无怨无悔、兢兢业业。8个人从今年4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市内光缆总长901公里的核查任务。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客服终端、售电系统、电力抢修等关系百姓用电的各环节都靠光缆来实现,光缆的管理与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力企业里这群可爱的人,用心呵护城市电网的“神经系统”,用自己的一身污泥换得温馨津城的“万家灯火”。本报记者苏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