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初夏时节,仍是施工建设的好时候。本市“煤改燃”工程正在全市范围内紧张有序地推进。其间,相关金融机构在政府支持、多方合力相助之下,凭借市场化运作,在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中大显身手——
寓义于利金融倾心低碳工程
这几天,当记者来到工程现场时,“煤改燃”工作人员一次次提到了给予这项惠民工程以强有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都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什么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民生?这就是最鲜活的例子呀。”天津燃气集团副总工程师白庆林一提起相关金融机构就竖起了大拇指。
此前,类似于“煤改燃”这样的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大多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方式来解决。近两年全国范围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激增、债务规模呈几何式攀升,融资状况不透明、借款主体还贷能力不足、政府信用风险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本市“煤改燃”工程摒弃了这种融资模式,在信贷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搭建了以实体企业为主体的融资平台。全部工程预计需要投入80多亿。其中,除了23亿的项目资本金,剩下的57亿元落在了金融机构的头上。
由于融资额度超过了20亿元,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参与银行必须组团。在牵头行建设银行的组织协调下,工商银行、平安银行、天津农商行等银行积极跟进,银团很快组建了起来。其中建行作为牵头行,给出融资额占50%的份额,即28.5亿元。
事实上,对于这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关乎民生福祉的节能减排项目,金融机构也非常乐意参加。“践行‘低碳金融’既是建设美丽天津的要求,也是金融机构自身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风险的内在要求。‘煤改燃’其实给了我们大展宏图的机会。”建行天津南开支行行长张立新对记者说。
计算风险与收益是金融机构的天性,参与“煤改燃”的各家银行从中收益如何?回答是“微利”。这个回答,比“赔本”更让人感到欣慰。寓义于利,本市“煤改燃”项目有望最终实现各方共赢的局面,让人们欣喜地看到金融业绿色信贷业务常态化和可持续经营的美好前景。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指出,绿色信贷本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市场方式,完善价格信号形成机制,从而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节能减排。”
金融创新 市场化运作保障多赢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对中心城区及滨海核心区11685万平方米供热面积、163座燃煤供热锅炉房进行改造。项目建成后,本市将每年减少燃煤使用量357万吨,减少碳排放2.5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2.86万吨、氮氧化合物排放1.57万吨,城市空气质量有望得到极大改善。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一项操作起来非常琐碎的工程。时间紧——必须在每年的供暖期前跑步施工,要求高——不能有丝毫的失误,否则直接影响市民采暖。金融机构非常理解这项工作,他们自始至终都与我们站在同一战壕里,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给予专业而高效的金融支持。”市燃气集团副总工程师白庆林说。
全新的信贷模式,使得绿色信贷得以高效率地展开。记者了解到,在市财政、建委等各方面的支持下,燃气集团内部单独成立了一个独立法人公司——天津市津燃热电有限公司,这绝非一个空壳公司,而是有收入有支出的企业实体,由该公司作为企业主体来搭建融资平台,一切按市场化运作,所有的融资活动因此公开透明一目了然。
2012年10月26日,建行的第一笔资金1亿元到位,金融助推“煤改燃”工程正式启动;
2012年12月19日,建行、工商银行等提供的第二笔资金9千万元到位,圆满完成当年资金用款需求;
2013年1月至今,建行、工商银行等又已注资5.6亿元……
今年本市的“煤改燃”将完成供暖面积3000多万平方米,是去年的5倍。白庆林说,“‘煤改燃’项目资金需求的大头在后面。身为承贷方,我们希望资金的注入与建设的步伐相匹配。并非钱越早划过来越合适。如果钱早划过来,资金的使用效率下来了,资金的成本却上去了;我们还希望还贷的节奏适宜……这其中学问很大。不过所有这些我们都不用担心,因为金融机构为这项工程量身定做了最适宜的贷款、还款组合拳,他们在帮我们把控成本和风险,以最终实现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金融机构的专业素养、办事效率、服务品质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此,金融机构的回答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为民心工程,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跟别的项目比起来,绿色融资项目往往期限长,管理成本高,但前景好。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肯定会付出更多。
“煤改燃”工程2012年正式启动,去年已改造了市内六区18座锅炉房,完成燃气供暖600万平方米。众多市民尤其是锅炉房附近的市民无不为之鼓掌,“每到取暖季节那股子刺鼻煤烟味连同粉尘污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眼下,在绿色信贷的助力下,这项民心工程仍在我们身边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而如何通过绿色金融创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众多金融机构苦苦思索的话题。本市金融助推“煤改燃”工程或许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