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型史诗电视剧《寻路》导演张多福
专题 天津 民生 论坛 18街 文娱 体育 财经 地产 IT 汽车 时尚 教育 健康 科技 游戏 视频
专访大型史诗电视剧《寻路》导演张多福
专访大型史诗电视剧《寻路》导演张多福

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大型史诗电视剧《寻路》6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该剧是继《解放》、《辛亥革命》之后,天津市策划推出的又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该剧的导演张多福做客新闻会客厅,讲述电视剧《寻路》台前幕后的故事……[详细]

·张多福:天津坚持电视剧创作精品意识 打出品牌 2013-06-21
·张多福:天津各级领导非常关心《寻路》拍摄 2013-06-21
·张多福:《寻路》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2013-06-21
·张多福:《寻路》融入现代表达形式 观众易接受 2013-06-21
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寻路》导演张多福做客北方网
 

这次启用许铂岑来演毛泽东,主要是从年龄段上考虑。《寻路》中故事发生的年代主要是从1927年-1932年,这个时候毛泽东才30多岁,需要有一个特别年轻的毛泽东的形象。许铂岑在扮演过程中多次试妆,看了大量的资料,一直都在找感觉,因为一个人要想很快地去捕捉毛泽东这种伟人的形象,去塑造好他,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详细]

我希望帮助年轻的演员把握内心表演,在形体上也帮他控制。因为毛泽东有很多固定的动作,包括抽烟的姿势等等,做多了不行,一点不做又觉得好像缺少了毛泽东的一些特征。什么时机去做,做什么样的动作,包括某个情绪下做等等方面,从演员的内心的表演一直到外部的形体动作,我们经常要跟演员沟通交流……[详细]

虽然我们整个片子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五年间,但是这五年毛泽东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一次一次蒋介石的围剿,一次一次红军脱险。在这个过程中相当的艰难,毛泽东也是通过这些事逐渐地成熟。许铂岑从开始演的时候是比较年轻、比较冲,随着我们拍戏他越来越熟练,掌握一些东西之后,你感觉在后面他确实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详细]

主要是从年龄段上,还有从演员整个表演的状态上来考虑,如果我们启用很多老演员来演,当然在表演上很有把握。但是在寻找寻求革命这条道路的时期,他们都是一种朝气蓬勃、热血青年的感觉。特别是在上海,周恩来带领一批年轻的中央领导干部,他们都是二十多岁、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都有着青年的朝气,所以我觉得整个《寻路》这个戏还是希望让它年轻点……[详细]

我们当时比较担心的也是这一点,首先从他们的表演经验上来说,就需要通过拍摄不断去丰富。再有一个他们都很年轻,自己压力也很大。如何去把握几十年前这么一个英雄人物?他们除了看大量的资料,还要坐下来进行研讨。在看很多影像资料之后,大家互相进行讨论。同时在摄制组拍摄之前尽量让他们去体验生活,比方说我们很多的苏区的红军战士、领导人,他们当时都很年轻,经常要行军打仗,风餐露宿……[详细]

现在的场景都很现代化,很难得找到合适的。我们在江西、上海寻找了很多场景。我们主要开始拍摄是在天津,几乎天津所有适合的建筑,像南开大学、利顺德等等,我们全都去看了。第一集杜月笙骗汪寿华来赴宴那场戏是在梁启超纪念馆拍的,因为是开场的戏,我们希望有一个特别好的环境……[详细]

因为这部戏开会的时间、行军打仗的时间比较多。在仅有几次战役中,最主要的就是大柏地战役。大柏地战役是红军从井冈山撤出来之后一直遭到敌人的阻截,一直失败,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毛泽东和陈毅、朱德他们设想的一定要想办法通过一次战役,来让战士、让所有人扭转这个局面,包括战士的心理……[详细]

这一点还是得益于王朝柱老师的剧本。因为王朝柱老师是在革命史诗这一块是专家级的,他创作出的剧本有《长征》、《延安颂》、《解放》、《辛亥革命》等,他对这一段历史太熟悉了。我们整个剧组的创作都是得益于剧本提供给我们扎实的基础。我们能够在做的是在情感方面、包括战争的场面可以加一些……[详细]

我前面说到了大的会议历史真实的那一面,我们是不会轻易动也不会改它,更多的是增加了一点小的细节方面的东西、还有情感方面的东西。这种很细微的情感的表达,这个是在以往很多革命题材戏里很少加入的东西,我们这次为了让它好看,又能感染观众,更多的表现他们的平凡人生光辉的一面……[详细]

在接手担任《寻路》导演的时候,我告诫自己,我们既要保持原有革命史诗的创作,我们也希望我们拍摄的这种红色革命题材能让现代的观众愿意看。就要从我们怎么样去讲述这段故事入手,一定要感受到观众的欣赏节奏和心理……[详细]

我们不是光展示一段时期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实际上对当今社会的人来说,首先一个人不管要做什么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寻路》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或者是一种信仰,现在要完成中国梦,还应该继续往下传承,继续寻找更好的一条道路……[详细]

跟领导们在一起交谈时,我觉得首先感受到的是这些领导对艺术创作的这份关心,他们给予我们的很多关怀。他们不光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些历史上的这些人物,还能够提出很好的拍摄建议……[详细]

天津一直想寻求、寻找到一条适合天津、跟天津相匹配的创作的一条路。我觉得天津一直有着自己的一种选择,从不跟风。我看了天津这几年的创作,永远不去跟这,永远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打出自己的作品品牌……[详细]

主持人:各位北方网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闻会客厅》。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大型史诗电视剧《寻路》6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该剧是继《解放》、《辛亥革命》之后,天津市策划推出的又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今天我们特别请到了该剧的导演张多福老师一起来聊一聊,电视剧《寻路》台前幕后的故事。张导,您好。

张多福:主持人好,北方网的网友朋友们,你们好。

选择许铂岑扮演毛泽东主要从年龄考虑

主持人:张导,《寻路》已经在中央台播出了,有一个演员我们特别地关注,就是男一号毛主席的扮演者、年轻演员许铂岑。他扮演的毛泽东跟我们原来印象中的像古月、唐国强扮演的那个非常成熟、稳重的毛泽东不一样,他有更多的书卷气、更多的朝气蓬勃的气息。您对这个男一号的评价是什么?

张多福:首先从最早的毛泽东说起。因为古月饰演毛泽东,真的非常像,他好像也是湖南人,他讲话特别像毛泽东。唐国强是有一定的表演经验,他演的毛泽东确实“神似”。这次启用许铂岑来演毛泽东,主要是从年龄段上考虑。《寻路》中故事发生的年代主要是从1927年-1932年,这个时候毛泽东才30多岁,需要有一个特别年轻的毛泽东的形象。许铂岑在扮演过程中多次试妆,看了大量的资料,一直都在找感觉,因为一个人要想很快地去捕捉毛泽东这种伟人的形象,去塑造好他,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

《寻路》启用年轻演员表现朝气蓬勃感觉

主持人:作为导演来说,您怎么帮助一个非常年轻的演员,让他去塑造好这个时期的伟人形象?

张多福:我在这之前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资料,还有大量的影像,包括唐国强等演员演的《长征》、《延安颂》等等,我希望帮助年轻的演员把握内心表演,在形体上也帮他控制。因为毛泽东有很多固定的动作,包括抽烟的姿势等等,做多了不行,一点不做又觉得好像缺少了毛泽东的一些特征。什么时机去做,做什么样的动作,包括某个情绪下做等等方面,从演员的内心的表演一直到外部的形体动作,我们经常要跟演员沟通交流,比如说到哪一句台词的时候才会去做某一个动作等。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是逐渐经过拍摄之后,许铂岑悟到了。他是第一次演毛泽东,一直到他通过很多次的拍摄,现场不停地磨合,经历很多戏的摔打之后,我觉得他扮演的毛泽东还是挺有魅力的。

通过学习体验生活 让演员贴近时代氛围

主持人:《寻路》首播后,我上网看了看,发现网友对这个戏的评论,演员是一个重点,大家说都是新面孔、都是年轻人,大家对这些年轻人的评价很高。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作为导演,其实您在启用他们的时候,您的想法很大胆。因为这是一个史诗大戏,我们按照常理来想,我们要找一些更稳重的、戏路演得比较长的老演员们,但是您为什么会选择更多的年轻演员参与这部戏呢?

张多福:主要是从年龄段上,还有从演员整个表演的状态上来考虑,如果我们启用很多老演员来演,当然在表演上很有把握。但是在寻找寻求革命这条道路的时期,他们都是一种朝气蓬勃、热血青年的感觉。特别是在上海,周恩来带领一批年轻的中央领导干部,他们都是二十多岁、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都有着青年的朝气,所以我觉得整个《寻路》这个戏还是希望让它年轻点,尽量整个戏呈现出的伟人的光环不要这么多。因为可能有很多演员演伟人演多了之后会形成一种模式,我们启用大量年轻的演员,我觉得可能重新探讨一种新的表演的方式,包括我们这次整个《寻路》故事的讲述,如何去展示这段历史等方面,我们还是想贴近现代观众的欣赏心理,所以我觉得吸收一些新的东西会更好,这部戏会有一种活力。

许铂岑扮演的毛泽东在不断成长和成熟

主持人:看这部戏的时候我们觉得特别过瘾,特别是女演员很年轻漂亮,男演员也非常帅气。那么对于他们塑造的角色大多数是领袖、伟人、革命烈士,他们在这种把握分寸拿捏上,如何去把握?

张多福:我们当时比较担心的也是这一点,首先从他们的表演经验上来说,就需要通过拍摄不断去丰富。再有一个他们都很年轻,自己压力也很大。如何去把握几十年前这么一个英雄人物?他们除了看大量的资料,还要坐下来进行研讨。在看很多影像资料之后,大家互相进行讨论。同时在摄制组拍摄之前尽量让他们去体验生活,比方说我们很多的苏区的红军战士、领导人,他们当时都很年轻,经常要行军打仗,风餐露宿。我们现在的演员都是住在城市里、生活在城市里,白白嫩嫩的、胖胖的。我们想营造一个创作氛围,尽量让他们能够贴近那个时代的人,就让他们去晒太阳,严格控制他们的食欲,让他们减肥。最后让他们经常穿上那个年代的服装,还有当年的手纳布鞋或者是草鞋,让他们去感受那种东西。拍戏的时候把很多没有戏的演员带到现场,让他们尽量穿上军装到那个氛围去感受一下,这样我觉得可能对他们的表演各方面帮助还是很大的。

主持人:《寻路》前前后后拍摄了有三年的时间,而且我看到像许铂岑也多次在网上说,其实是提前一年就看了很多的资料在不断地学习,很多年轻演员都是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是吗?

张多福:对,许铂岑确实不容易,因为当时我接手来导这部《寻路》的时候,当时跟我说已经定了一个毛泽东,到最后还要看他自己的准备怎么样。当时我就一种感觉,一个人能耐得住寂寞,而且很长时间不接戏,把所有的精力、注意力全部放在这部戏上。他大概有大半年的时间天天在看书、看影片、看资料,在做准备。当我跟他见面的时候,那也是大概开拍前将近半年的时间,我们在一起聊天、沟通,我在感受他是不是我心里想象的那种毛泽东。因为很多人说我像毛泽东,说我的外形很像毛泽东,所以我很注意观察他,包括跟他在一起交谈。在拍摄过程中怎么去帮助他把控这个人物。虽然我们整个片子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五年间,但是这五年毛泽东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一次一次蒋介石的围剿,一次一次红军脱险。在这个过程中相当的艰难,毛泽东也是通过这些事逐渐地成熟,逐渐形成他自己的思想,最后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等等方针,他也在逐渐摸索。许铂岑从开始演的时候是比较年轻、比较冲,随着我们拍戏他越来越熟练,掌握一些东西之后,你感觉在后面他确实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我觉得这个也是很难得的。

忠于历史 在情感戏战争戏稍微发挥

主持人:张导,我觉得这样一部史诗大戏,忠于历史和艺术再现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导演您怎么把握这一点呢?

张多福:这一点还是得益于王朝柱老师的剧本。因为王朝柱老师是在革命史诗这一块是专家级的,他创作出的剧本有《长征》、《延安颂》、《解放》、《辛亥革命》等,他对这一段历史太熟悉了。我们整个剧组的创作都是得益于剧本提供给我们扎实的基础。我们能够在做的是在情感方面、包括战争的场面可以加一些东西。《寻路》里面所有的开会场景基本是严格遵照剧本所提供给的,是严格按照史实上来的,这个是都有资料可查的。唯独到了情感戏,这个是作为导演可以在二度创作中稍微发挥的。还有战争戏,比如大柏地战役,看到片头出来很多人中弹,最后所有的战士护着这面旗子,这些戏都是导演二度创作可以加的东西。

《寻路》在战争场面刻画上非常用心

主持人:张导,我们在看了这部戏的宣传片之后有一种感觉,就是在战争场面的刻画上非常逼真,就像看大屏幕电影一样,感觉很震撼。在拍摄这些戏的时候运用这样的处理方式,您是不是别有用心的?

张多福:因为这部戏开会的时间、行军打仗的时间比较多。在仅有几次战役中,最主要的就是大柏地战役。大柏地战役是红军从井冈山撤出来之后一直遭到敌人的阻截,一直失败,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毛泽东和陈毅、朱德他们设想的一定要想办法通过一次战役,来让战士、让所有人扭转这个局面,包括战士的心理。最后他们选定了大柏地,因为毛泽东特别了解敌人的指挥官,了解他的个性,通过对他的掌握,他说我一定能够想办法把敌人引到大柏地。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我们怎么能把他们弄到伏击圈里来呢?因为敌人指挥官张狂的性格一定会追红军战士,一定要用一个部队,装得一种惨败的状态把他给吸引进来。最后果然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完年夜饭之后,红军小股部队跟敌人交上火了,最后红军一直保持撤退,一步一步真的把这股敌人给吸引到大柏地。实际上在大柏地的两个山的山谷周围埋伏了所有的主力红军。 这场战斗整个打了一天一夜,相当地激烈,也很惨烈。战斗打响了之后,陈毅、朱德所有人全部冲上前去,毛泽东最后也冲到阵地前沿去了,这是唯一的一次毛泽东亲自冲到阵地前沿。这个战役是当时红军离开井冈山之后取得胜利的一个战役,所有的专家、所有的老师包括领导,都希望能够把这场战役拍得特别精彩,拍得特别好看,能够弘扬一下当时大柏地的那种精神。所以在这场戏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炸了很多的爆点,子弹打了很多,营造了一种战争激烈的场面。更主要的是在最后,等到毛泽东冲下山坡之后,看到司号员吹响了冲锋的号角,最后红旗手举着红旗向一个山坡上冲上去,最后中弹倒下,再有一个战士冲上去护着这面旗子,最后从四面八方冲过来很多的人来护着这面旗子。等到战斗打到这个份上的时候,整个戏的处理就已经不是战争了,我利用了一些英雄纪念碑的雕塑的一种造型感极强的表达形式,主要是想表达一种在红旗下很多的烈士在护卫着这面红旗。这面红旗象征着共产党坚定的一种信仰,想通过这样一个造型,给观众极深的一种印象。这个时候在画面里看到毛泽东向这面旗子敬礼那个镜头,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设计了这样一段戏。

《寻路》感情戏表现上更注重细微表达

主持人:除了这样的一个大场面的刻画之外,我们还看到《寻路》当中还有很多细腻的刻画。

张多福:对,我前面说到了大的会议历史真实的那一面,我们是不会轻易动也不会改它,更多的是增加了一点小的细节方面的东西、还有情感方面的东西。包括像毛泽东和贺子珍,他们两个相恋,一个是在井冈山上,最后他们宿营在一个村子里,突然被敌人包围了,就在他们突围的时候经过一场巷战,在巷战的过程中,敌人堵住了巷道的口,毛泽东他们出不去了,贺子珍这个时候急中生智,突然告诉敌人说我们没子弹了,愿意投降交枪。当时贺子珍是持着双枪,她把另外一把枪扔出去,敌人以为她交枪了,最后敌人也从掩体后面出来,毛泽东和贺子珍加上警卫员一个一个走出来,但这个时候贺子珍另外一把枪就藏在身上,当敌人得意地觉得抓住了他们,没想到贺子珍这个时候抓住了时机拿出了另外一把枪,乓乓几枪把敌人消灭掉了。当她打完之后从地上捡起另外一把枪,就是开始前面扔下去那把枪,毛泽东用敬佩的目光看着她,这段戏是我们自己加的,希望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贺子珍不是光会舞枪弄棒、使得双枪的女人,她有她细腻的、有她智慧的另外一面,这一面让毛泽东看到了,所以毛泽东对她产生了一种情感。

还有另外一场戏,毛泽东病重需要参加一次会议,但这时下着大雨,路途很遥远,派了很多战士来抬他。贺子珍当时怀着孕,打着把伞,护卫毛主席去参加会议。当走到河滩的时候因为下雨河水上涨,上涨了以后过不过去,毛泽东说继续前进,贺子珍给他撑着伞,这个时候担架队伍就淌水。当时我在拍这个的时候,想到《英雄儿女》在抬着王芳过鸭绿江的河,想着在拍摄上多设置一些障碍,让演员更有的发挥,所以当毛泽东抬到河中心的时候,对岸的战士看到毛泽东来了,就全部冲下水去接毛委员上岸。在接他的过程中,贺子珍那时候怀着孕打着伞在水里面,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女战士曾志,从岸上向贺子珍跑过来呼喊着子珍大姐,这时候的贺子珍打着伞挺着怀孕的肚子,看着毛委员被接上岸,自己流下了眼泪,最后手中的伞落在水面上,这个伞随着水面慢慢地漂走,贺子珍跟曾志拥抱在一起两个人在痛哭。当时拍这个戏就是让我脑中浮现的是战争的残酷,所以这一段就是战争和女人。这种很细微的情感的表达,这个是在以往很多革命题材戏里很少加入的东西,我们这次为了让它好看,又能感染观众,不是慷慨激昂地开会做报告,因为是退去光环的一些伟人领袖,更多的表现他们的平凡人生光辉的一面,通过细节的展示和表现,能够让观众喜欢这些人物,他们就是活灵活现的贺子珍、毛泽东,他们都是人,正常的人。

在天津的选景为《寻路》增色不少

主持人:我们这部戏应该是一个大制作了,选景上非常用心,在我们天津选了很多景包括在上海,我了解拍蒋介石和宋美龄世纪婚礼的时候也是颇下了一番功夫?

张多福:对,这个戏首先我觉得对演员这块,化妆造型都有专家把握,服装方面也都有资料。我觉得比较困难的是年轻演员表演分寸的把握,还有一个是场景。因为现在的场景都很现代化,很难得找到合适的。我们在江西、上海寻找了很多场景。我们主要开始拍摄是在天津,几乎天津所有适合的建筑,像南开大学、利顺德等等,我们全都去看了。第一集杜月笙骗汪寿华来赴宴那场戏是在梁启超纪念馆拍的,因为那是第一集开场的戏,我们希望有一个特别好的环境。蒋介石的很多官邸,我们寻找了很多地方。只有天津的利顺德,经过跟各方面的协调协商之后,觉得那个地方的气质感觉、整个的色调方面像总统级的,最后大家确定在那。实际上这次天津的场景在戏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天津的很多场景都给我们的片子增色不少。

《寻路》融入现代表达形式 观众易接受

主持人:两集播出之后观众也在反映,虽然是一部历史戏,其实对于大多数来说五次反围剿、秋收起义这一系列的事情我们是深谙于心的,但是我们看起来这部戏依然觉得现代感很足,我们是不是在整个的剪辑包括之前的拍摄,在设计上也融入了一些迎合观众口味的一些东西?

张多福:在接手担任《寻路》导演的时候,我当时告诫自己,我们既要保持原有革命史诗的创作,但是还有一点,我们也希望我们拍摄的这种红色革命题材能让现代的观众愿意看。就要从我们怎么样去讲述这段故事入手,一定要感受到现在观众的欣赏节奏和欣赏心理,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叙事节奏特别慢,缓慢的娓娓道来的形式,可能现在观众不接受它。那我们在这里头融入很多现代讲述的方法,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能够让观众感觉到它不那么遥远,整个从外部的表达形式上让观众更能接受。这个是我们的《寻路》如何讲述故事的形式,达到的效果还是可以的。

主持人:一个创新点。

张多福:对。

《寻路》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主持人:这部戏讲的是距离我们七八十年前的事了,您觉得我们现在再去拍它、看它,现实的意义在哪里呢?

张多福:我觉得作为一个导演,从我看了很多书和影像之后,当我实际踏入到当年红军走过的路,包括毛泽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我觉得我到了那个环境中更多的是一种感动。我觉得这七八十年前这一批革命先烈真的不容易,我们现在穿着很舒服的旅游鞋,走在石板上、柏油路上、上山去走,都觉得很困难。当年他们可是走在碎石尖上,穿着草鞋,有的没有鞋就用布裹上,整天都要行军。我觉得整个《寻路》这个戏看完以后,能让你感受到坚定的信仰。所以我们不是光展示一段时期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实际上对当今社会的人来说,首先一个人不管要做什么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另外习主席提倡的中国梦,要实现中国梦也要寻找到一条路,《寻路》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或者是一种信仰,现在要完成中国梦,还应该继续往下传承,继续寻找更好的一条道路。

天津各级领导非常关心《寻路》拍摄

主持人:拍摄的三年时间里,我们也关注了很多的报道,比如说我们的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怀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其圣,包括天津电视台台长万克曾经多次到剧组里面去探班,有没有让您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给我们讲一讲。

张多福:在这点上天津的市委、天津的市委宣传部、天津广电局给我们很大支持,我觉得肖怀远主任、成其圣部长还有我们的万克台长,这几位领导他们的胸怀特别的宽阔。因为天津一直在创造历史史诗这种戏,从前几年《解放》、《辛亥革命》到这一次的《寻路》。在这之前我跟天津台也合作过《我叫王土地》还有《最熟悉的陌生人》,跟领导们在一起交谈时,我觉得首先感受到的是这些领导对艺术创作的这份关心,他们给予我们的很多关怀。而且我觉得创作这样史诗般的历史戏一定要有很博大的胸怀、文化的底蕴和开明的思想。特别是《寻路》的创作,我觉得得到了肖怀远主任、成其圣部长、万克台长对我们的关心,包括我们在新闻发布会开机之前,他们总是要找到我们,跟我们交谈。他们不光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些历史上的这些人物,还能够提出很好的拍摄建议。万克台长还特意到了江西,当时我们在福田拍戏,他到了我们的驻地,离我们很远的路程,亲自到现场去观看这些年轻演员。当时台长也很担心这些年轻演员行不行,扮演革命人物的形象能不能达到他心里想要的感觉,他亲自到现场坐在监视器之前看这些演员的表演。当时我们正好拍一段准备突围的戏,万台长看了以后特别满意,觉得这些年轻人很有朝气。包括我们在天津拍摄的时候,肖主任和成部长都亲自到现场坐在监视器前,认真地看表演,给我们提很多很好的拍摄建议。从我个人来说我很感谢他们,感谢天津市委宣传部、感谢天津广播电视台,感谢肖主任和成部长还有万克台长。

天津坚持电视剧创作精品意识 打出品牌

主持人:这几年我们天津在电视剧创作方面一直是不断推出了一些精品大戏,刚刚您谈到比如像《我叫王土地》、《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个是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还有八套一直创造着收视奇迹。接下一些史诗大戏,比如像《解放》、《辛亥革命》再到现在的《寻路》也是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广受好评。作为一个业内的导演,我想请您跟我们谈一谈我们天津在电视剧创作方面的精品意识,您怎么看?

张多福:天津离北京很近,同时天津有着一种文化的底蕴,特别是这些年,一直想寻求、寻找到一条适合天津、跟天津相匹配的创作的一条路。从开始选定这种历史题材,而且这种气势庞大的历史题材,我觉得天津的领导是有眼光的,通过这样的一个艺术形式,创造出很多品牌。比如现在很多的电视台积极创作的很多都是时尚、生活剧,而且也有雷人的抗战作品等等。我觉得天津一直有着自己的一种选择,从不跟风。我看了天津这几年的创作,永远不去跟这种风,永远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打出自己的作品品牌,像是《解放》、《辛亥革命》包括《寻路》。我觉得天津寻求的这条道路是能够充分体现在领导们的关心,我觉得这条路是对的。这些作品真的是给观众留下磨灭不了的印象。像是《寻路》这部作品不光是讲述这段故事,看完之后绝对能激励你向前走。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做客我们的节目。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收看,再见!

张多福:再见!

策划:
刘雁军 梁宏峰 编辑:
尹辰辰
摄影: 刘欣 摄像:
齐竞竹 王欣 刘金城 剪辑: 邸舒妮
主持人: 明朗   新闻会客厅
 2013年06月

Copyright (C) 2000-201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