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个世界气象日
专题 天津 民生 论坛 18街 文娱 体育 财经 地产 IT 汽车 时尚 教育 健康 科技 游戏 视频

第54个世界气象日: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

3月23日,我们迎来第54个世界气象日,之所以每年在3月23日庆祝世界气象日,是为了纪念创建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公约在1950年的此日开始生效。同时还强调了国家气象和水文部门对社会安全和福祉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详细】

 
天津市气象局领导做客北方网
 

3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以“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为主题,这一主题设置有什么意义?

正因为认识到青年人是未来中坚,将会参与到未来气候变化的过程中。WMO选定了“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为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

15至24岁年龄段的人口占当今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在这十亿青年当中,约有85%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详细】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期间,天津市气象部门将开展哪些活动让青年人广泛参与到其中?

为了引导天津市年轻人关注天气与气候,积极参与到城市气候环境保护中来,自3月17日起,市气象局紧紧围绕“天气与气候:青年人的参与”主题,联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社会团体……【详细】

 

近年来,本市在探究和预报天气和气候的能力上又有哪些发展和提升?更为精准的预报、预警、分析,对于青年人认识气候和环境有着什么样的帮助?

天气预报的预报能力分为主管预报准确率、空间和时间精度、数值预报能力。天津市近几年来,十三个区县站(一个市区站、十二个区县站)的晴雨预报准确率一直高居中国气象局前列,连续5年都在85%以上。温度预报水平逐年提高,2013年最高温度平均绝对误差为1.5度……【详细】

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如何区别?雾和霾两者是否存在绝对界限,其界定的相关指标是否在随空气条件的恶化而有所调整?

雾和霾是自然界的两种天气现象。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详细】

从天气学上说,雾和霾的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

(1)雾形成的气象条件一是微风,二是水汽充足,即大气中水汽含量达到90%以上至100%,并且伴有冷凝,产生雾滴。三是近地层空气形成下冷上暖的稳定层,或称逆温层,空气流动性差……【详细】

 

雾霾天气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天气现象,为何近一两年这种天气频发?人们除了临时应对,还应该怎么主动行动,来维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通常稳定的天气形势是形成雾霾的基本气象条件。随着气候增暖,我市暖冬现象明显,冷空气势力弱,气温偏高,降雪少,稳定的天气形势增多……【详细】

 

天气和气候的关系,犹如亲密的姊妹,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那么,请您谈谈,天气和气候都涉及哪些自然科学知识?它们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又有怎样的影响?

人们经常搞不清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候和天气有密切关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

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在大气中的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以及阴晴、冷暖、干湿等,这种种天气现象无不影响着人们生活、工作和生产活动 ……【详细】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否可以通过人力来逆转或者减缓变暖速度?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目前是不可逆的,人类还未拥有逆转气候变暖趋势的能力。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化要比原来认识到的更加严重,而且有95%以上的把握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的……【详细】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极具变化,天气形势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灾害性天气频发,例如降雨减少等等,还有风暴、暴雪、雾霾等等天气现象频发,这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但其中的具体关系非常复杂。从灾害学理论可知,自然灾害风险大小取决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抗灾恢复能力等诸风险影响因素相互配置状况。不同灾种,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有所不同,承灾体类别不一样,其带来的影响也不相同……【详细】

 

3月23日,我们迎来第54个世界气象日,之所以每年在3月23日庆祝世界气象日,是为了纪念创建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公约在1950年的此日开始生效。同时还强调了国家气象和水文部门对社会安全和福祉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

年轻人将亲历全球变暖带来的日益增加的影响。WMO鼓励青年人更多地了解天气和气候系统,并参与针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北方网《新闻会客厅》栏目在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也特别邀请到天津市气象局副局长运顺利、天津市气象台台长余文韬、天津市气候中心副主任郭军,一起来探究在天气与气候变化过程中,青年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要如何去参与到环境的改善工作中去。

主持人:3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以“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为主题,这一主题设置有什么意义?

运顺利:正因为认识到青年人是未来中坚,将会参与到未来气候变化的过程中。WMO选定了“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为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

15至24岁年龄段的人口占当今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在这十亿青年当中,约有85%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仅同50年前的青年人相比,平均而言,今天的青年人就已在健康状况、教育水平和技能熟练上占了上风。各种技术渗入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更善于跟周围世界打交道。

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有增无减,正在触及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水平。继续保持对矿物燃料的依赖将使我们的星球显著变暖:与工业时期前相比,本世纪末的气温将有可能高出4摄氏度。将增温幅度限制在低于2摄氏度的水平是仍有可能的,但这需要快速并大幅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紧急采取果断、勇敢的行动。世界各地的青年可以在这样的变化中担当重任。气候行动不仅关乎二氧化碳排放,还关乎人,关乎我们共享的价值观、关乎你我做了哪些宣传推广的准备。青年人总是创新的排头兵,富有洞察问题的新观点、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他们所吁求的是正义、公平的解决之道。作为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天气和气候的新一代,在当今和未来的天气和气候监测、探究和响应活动中,青年人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他们有能力推广气候意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但为了全面发挥青年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潜能,我们要能让他们参与到制定和实施那些影响其今天、关乎其明天的政策中来。有关大气、海洋、土地和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引发天气和气候现象的科学认识正在不断改善,越来越易于开展无缝隙的天气和气候预报。WMO业已开发了众多探究及预报天气和气候的工具,在未来几十年,这些工具会更加纯熟并广为推广和使用。根据气候预报生成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将强化我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我们做好准备,面对未来的风暴、洪水和热浪;帮助农民更好地安排种植和收获;提高航海和航空安全……选择从事气象、水文或气候科学工作的青年人将能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继而为其所在社区和国家的安全与福祉做出重大贡献。

气候变化使我们愈加不确定自己的未来,但尽管如此,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我们的社会不光要对自身负责,还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今日的青年将经历本世纪的后半叶。如果我们不采取紧急行动,他们会亲眼看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的评估预见到的重大气候变化影响。我们现在做出的选择将使青年人在塑造地球未来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我们子孙后代面临的挑战异常巨大,同时,他们应对挑战的机遇也十分空前。

主持人:天气和气候的关系,犹如亲密的姊妹,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那么,请您谈谈,天气和气候都涉及哪些自然科学知识?它们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又有怎样的影响?

郭军:人们经常搞不清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候和天气有密切关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

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在大气中的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以及阴晴、冷暖、干湿等,这种种天气现象无不影响着人们生活、工作和生产活动。因此,我们对天气的认识可能更感性一些。而气候是指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数十年到数百年或更长)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日照等)以及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通常用某一时段的平均值以及相对于次平均值的偏差来表征,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是通过该地区各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及极端值反映出来的。

例如,“今天的天气很好啊,不冷不热,还有点微风,很适合出去游玩。”这里说的就是天气,指的是短时天气现象。而人们常说的“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便是气候,指的是一种平均状态。天气和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对交通的影响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天气与气候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都知道,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热量的累积值不仅决定该地区作物的熟制,还决定着农作物的分布和产量。

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在庞大的工业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受到气候的影响。建筑业有和农业相似的地方,即都露天生产,受气候的作用自不待言,太阳辐射的强弱、气温高低的变化、风向及风力的大小、降水的多寡等等,对城镇和建筑业在生产之初的规划设计就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建筑物的朝向、室内日照状况、地基的深浅、建筑材料的选择等都必须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前提,在施工过程中,低温、冰冻、雨雪、大风等也会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气候还给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巨大而廉价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等。此外,在水利建筑选址、建设过程中,也要考虑降水量、暴雨强度等气候要素。

对交通的影响:人们以车、马、轿、船代步的时代,交通受气候影响自不待说。“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差异,是气候影响的最突出结果。现代社会,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快捷而方便,但它们对气候条件的依赖反而更明显了。大雾、大风、暴雨、低温、积雪和积冰,每年都造成数以万计的交通事故,车祸、海难不决于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风霜雨雪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引起疾病,其中有些是气候条件直接或间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冻伤、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病、心脑血管病等,此外,高山反应、空调病、风扇病等也与气候有关。人们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开展体育运动,举办大型体育运动会更要考虑气候条件,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气候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光照、热量、降水、风能等,也是一种人类可利用的可再生资源,须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主持人: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否可以通过人力来逆转或者减缓变暖速度?

郭军: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目前是不可逆的,人类还未拥有逆转气候变暖趋势的能力。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化要比原来认识到的更加严重,而且有95%以上的把握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的。人类行为主要是指化石燃料使用、森林减少以及土地用途改变等,这些过程都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在大气中存活的时间是200年到上千年,特别是累计排放对21世纪末及以后的气候影响巨大,即使人类停止排放CO2,全球变暖带来的许多影响,如地表平均温度处于高位、冰川的损失、海平面上升等仍将持续多个世纪。但是,人类通过努力可以减缓这种变暖速度,IPCC讨论了4种具有代表性的气候政策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模式预测,只有实现减排力度最大的情况下才有较大可能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并把升温控制在2度以内。

主持人:近年来,本市在探究和预报天气和气候的能力上又有哪些发展和提升?更为精准的预报、预警、分析,对于青年人认识气候和环境有着什么样的帮助?

余文韬:天气预报的预报能力分为主管预报准确率、空间和时间精度、数值预报能力。天津市近几年来,十三个区县站(一个市区站、十二个区县站)的晴雨预报准确率一直高居中国气象局前列,连续5年都在85%以上。温度预报水平逐年提高,2013年最高温度平均绝对误差为1.5度,最低温度平均绝对误差为1.3度。误差在2度之内的最高温度预报准确率为72.2%,最低温度准确率为79%。

近年来,我们逐步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空间精度和时间精度都有所提高。气象局在开展十三个区县站城镇预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乡镇预报,几乎针对天津市的每一个乡镇都开展预报业务。气象局在11年开展了大城市精细化预报,对天津市市区的预报时间精度达到了6小时,也就是说每6小时时段内就有一个针对性的预报产品。在汛期(4月15-10月15日),气象局更是开展了短时预报,对天津市十三个区县站,开展逐3小时的预报。

气象局自2008年自主运行TJ-WRF数值模式以来,不断提高模式性能。到今年,TJ-WRF预报区域已经达到了覆盖黄渤海及海河流域,预报时效达到72小时,预报产品时间间隔为1小时,天津地区的空间精度更是达到了1公里。

近年来,天津市气候预测产品逐渐丰富,预测的内容从简单的降水和温度趋势预测增加了降水过程预测。目前,气候预测产品包括:月内强降水过程预测、月气候趋势预测、季节气候趋势预测和汛期气候趋势预测。其中月内强降水过程预测每旬一次,月气候趋势预测每月一次,季节气候趋势预测每季度一次,汛期气候趋势预测每年5月下旬一次。

主持人:近年来,随着气候的极具变化,天气形势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灾害性天气频发,例如降雨减少等等,还有风暴、暴雪、雾霾等等天气现象频发,这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郭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但其中的具体关系非常复杂。从灾害学理论可知,自然灾害风险大小取决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抗灾恢复能力等诸风险影响因素相互配置状况。不同灾种,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有所不同,承灾体类别不一样,其带来的影响也不相同。

例如:雾霾天气,不但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更重要的是雾霾对人体也造成危害;暴雪天气,则可能会压垮设施农业的蔬菜大棚,严重影响道路交通;降水减少,则导致河流径流减少,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天津,会严重影响城市的用水安全等。

主持人: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如何区别?雾和霾两者是否存在绝对界限,其界定的相关指标是否在随空气条件的恶化而有所调整?

余文韬:雾和霾是自然界的两种天气现象。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这些颗粒物主要来自自然界以及人类活动排放,霾能使远处光亮的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当能见度小于10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判识为霾;相对湿度大于95%时,判识为雾;相对湿度80%~95%时,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描述或大气成分指标进一步判识。另外,在一定条件下,一天当中雾和霾随着相对湿度的变化有时会相互转化。

雾和霾都是漂浮在大气中的粒子,都能使能见度恶化从而形成灾害,但是其组成和形成过程完全不同。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当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由于组成霾的干尘粒与云雾滴都能影响能见度,所以能见度低于10千米时,可能既有干尘粒的影响,也可能有雾滴的影响。雾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甚至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地方,雾和霾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导致霾天气出现的干气溶胶粒子一部分源自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能源燃烧,还有一部分来自大自然,例如森林火灾、沙尘天气、火山爆发、作物花粉、海浪抛起的盐粒子等,这些都提供了形成霾的干气溶胶粒子。

主持人:从天气学上说,雾和霾的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

余文韬:(1)雾形成的气象条件一是微风,二是水汽充足,即大气中水汽含量达到90%以上至100%,并且伴有冷凝,产生雾滴。三是近地层空气形成下冷上暖的稳定层,或称逆温层,空气流动性差。雾一般是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夜间和清晨,即具备形成雾的气象条件。有各种气象条件形成的雾,如辐射冷却形成的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等。还有锋面雾、坡面雾等。

(2)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①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②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是指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现象,导致空气“脚重头轻”,气象上称这种现象叫“逆温”)。发生逆温的大气层叫“逆温层”,厚度可从几十米到几百米。逆温层形成后近地层大气稳定不容易上下翻滚而形成对流,这样就会使低层特别是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粉尘在低层堆积,增加大气低层和近地面层污染程度。(通俗讲:“逆温层”就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在地面上空,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污染物不能向上扩散,“无路可走”又向下蔓延,即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层,从而形成了“霾”。)

③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

主持人:雾霾天气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天气现象,为何近一两年这种天气频发?人们除了临时应对,还应该怎么主动行动,来维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余文韬:通常稳定的天气形势是形成雾霾的基本气象条件。随着气候增暖,我市暖冬现象明显,冷空气势力弱,气温偏高,降雪少,稳定的天气形势增多。以2013年资料统计结果为例,1-3月我市静小风(小于1.5m/s)发生概率比2012年同期上升了2个百分点,与21世纪初相比,发生概率由16-20%提升到接近30%,大大降低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另外,近地逆温出现的概率为40%,也较以往明显增多。我国100°E以东地区1961-2013年平均年霾日数总体呈显著的增加趋势。

雾霾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霾,不仅影响人们的视觉,还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霾天气形成的外因是气象条件,内因是污染物的排放。减少霾天气,治理大气污染至关重要。各级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大气污染源的治理。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在临时应对雾霾天气的同时,还应要有积极的主动行动,一是要认识和了解雾霾天气,二是要把保护大气环境的理念贯穿于自己的行为中。

主持人:今年的世界气象日期间,天津市气象部门将开展哪些活动让青年人广泛参与到其中?

运顺利:为了引导天津市年轻人关注天气与气候,积极参与到城市气候环境保护中来,自3月17日起,市气象局紧紧围绕“天气与气候:青年人的参与”主题,联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社会团体,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气象走进直播间”、“气象科普论坛”、“气象科普进校园”、“气象科普进社区”、“气象开放日参观”、“气象科普作品征集”和“气象科普献爱心”七个具有特色的大型气象科普系列活动。

  监制:韩颖新
策划:刘雁军 梁宏峰 王冰
编辑:尹辰辰
记者:吴宏
视频剪辑:肖静
摄影:吴宏
主持人:明朗
摄像:杨菲 倪诗洋 王欣
新闻会客厅
2014年03月
北方网新闻客户端 关闭

Copyright (C) 2000-2015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