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逻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陈珊 编辑:孙畅 2022-11-04 09:09:29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论断讲清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系,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内在逻辑,开辟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论断讲清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系,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内在逻辑,开辟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新境界。

  科学立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基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及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立法中,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特别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要更加顺畅,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要更加健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要不断加强,让立法真正反映民智民意、回应人民期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对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向社会广泛公开,让每一部立法都经得住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严格执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关键

  执法是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的关键环节。各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体现国家法治文明程度,更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建设成效。在执法权力上,明晰执法机关权力清单,执法公开、范围明确,特别是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同、对法治的信仰。在执法监督上,科学设定监督职责,严密规范监督程序,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监督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优势互补、监督有力、富有实效”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整体监督效能。在执法理念上,奉行法治精神与法治原则,执法人员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有效预防随意执法、粗放执法等现象,属于法定职责的,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超出法定职责的,不得乱作为、滥用权。

  公正司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保障

  公正司法是我国法治体系健康运行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对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重要保障作用。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对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一律平等保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之体现。推进信息技术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先全球的科技优势,打造更多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标志性数字法治成果,创造更高水平数字正义,拓展司法公正新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法治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所在。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不仅注重法治的形式正义,提升法律程序规范化运行程度;而且注重法治的实质正义,高度重视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之彰显。

  全民守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标尺

  全民守法是中国式现代化法治思维的现实导向。全民守法,必须传承道德法律相得益彰、天理国法人情共治、无讼和谐治理追求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必须践行人民至上、服务大局、守正创新等光荣传统;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质,促进全社会成员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行为习惯的养成。全民守法,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夯实法治社会建设的群众基础;必须做好法治实施工作,让法治走向社会、走向基层、走向群众;必须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不断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者为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珊)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