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海河之力 发起从0向1的冲击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广播电视台 作者:刘磊 王晓明 杨菲 谭毅 编辑:张麒麟 2022-11-22 20:21:31

内容提要:在坚守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中,有这么一支团队,瞄准电池材料世界前沿,一次次发起从0到1的冲击。今天的蹲点报道,我们一起走进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


天津北方网讯:在坚守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中,有这么一支团队,瞄准电池材料世界前沿,一次次发起从0到1的冲击。今天的蹲点报道,我们一起走进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

星期六早上七点半,牛志强第一个到了实验室。入驻海河实验室388天以来,白天做实验,晚上改报告,周末不休息,24小时连轴转,已经成为他工作生活的常态。

2014年,牛志强从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毕业后,加入南开大学,带领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扎进实验室里,攻关“水系锌电池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现在,风电、光伏,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清洁能源,如何更好储能?成为最大课题。相比主流的锂离子电池,用水溶液作为电解液的水系电池,稳定性更高。在这片蓝海里,各国在使用哪种金属氧化物上,展开角逐。在天津政策、研发资金的支持下,牛志强带领团队,用锌离子,成功实现水系电池研发。2021年,研究成果获得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从基础理论,到模型初见,从零的突破到一的成果,只差临门一脚。国家能否在这个领域实现领跑?这也让牛志强和团队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让更多科研创新,从可行,走向可用,服务国家发展,天津也重磅打造五家海河实验室。看中牛志强团队的成果,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主动邀请牛志强入驻。在这里,他也第一次对接到力神、捷威动力等新能源企业,多种应用场景,也让牛志强看到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他们携手,向产业化发起冲击。

这个小小的纽扣,就是牛志强和团队,研发的电池原型。现在,团队还在不断调整锌、锰等氧化物的配比,达到性能最优。以千分之一为单位调整配比,他们做出了数以万计的方案。只有在一次次的试错中,等到一次对的成功。一周后,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他们又测试了近百种方案。

24小时不间断的测试,每小时观察记录一次情况,除了几分钟的上厕所时间外,日夜,都要守在实验室里。刚干的时候不太适应这个设备而且一开始的时候也没掌握这个技巧就感觉只会用力然后就是不会掌握这个力度的时候就感觉胳膊酸的一开始不会整的时候还挺着急就感觉怎么就砸不好然后就会使劲儿就会胳膊酸而且一开始学的时候砸得比较多才能学得比较好慢慢熟练解说:今年24岁的张延玉,刚刚成为团队一员。而让她没想到的是,一上来接触的,却是封边器、球磨机等这些在工厂里才能看到的设备,学会做电池,是他们的入门门槛。由于水系锌电池是完全创新,没有地方可以代工,因此所有实验电池,都要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她的手上,也磨起了茧子,长出了血泡。而这样的伤,也出现在团队每个人的手上。采访:物质绿色制造与创造海河实验室 博士 张燕这得有三十多四十斤我每天这样来回要抬四五次每天都从事这种体力劳动平时可能累一点但是如果合出材料测出性能来的话心里还是比较开心的解说:28岁的张燕,身高1米6,体重不过百,每天,她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就是搬运这些近40斤的罐子。实验需要大量的氧化物材料,都要她们自己动手。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搬运、加工,这些体力劳动,他们每个人都要面对,而要克服的,还不止于此。同期:毕嵩山这个屋一进来就感觉比较吵因为测试的仪器比较多包括那些低温的测试还有这些电池的测试总体来说相比其它的屋子比较吵解说:实验测试,与噪音为伴,三四个小时下,汗水也灌满了手套。采访:物质绿色制造与创造海河实验室 博士 毕嵩山把表面这层皮给泡掉了我觉得身体上已经不算什么困难的一些东西了解说:为了给后边的实验环节,留出更多时间,就在实验室旁边的食堂,大伙几乎都没去过。每一次从0到1的突破,越到临门一脚,坚持,就尤为可贵。(津云新闻编辑张麒麟)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