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学习深入领悟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范小云 李全 编辑:邓坤伟 2023-04-03 08:57:00

内容提要: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加强金融监管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职责优化和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天津北方网讯: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提出并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这是秉承党的二十大方针指引,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深化党中央和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提纲挈领的改革是在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方面,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与中央金融委办公室合署办公,不再保留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将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职责划入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在具体改革方面,共有十三项重要举措,仅涉及金融监管与发展的内容就有六项,第八项关于国家数据局的组建也涉及部分金融改革的内容,如数字金融的发展与监管。可见,我国金融监管与发展的相关改革已经到了破题的重要时刻。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加强金融监管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职责优化和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一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向综合监管方向加速迈进

此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体现了我国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到“双峰监管”转变的实质性迈进,意味着我国金融监管正在逐渐向综合监管的趋势发展。

金融监管从广义上来讲包括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这些监管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下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各类监督管理。金融监管的主要模式分为统一监管、分业监管和不完全统一监管三大类。统一监管是将金融行业中的所有机构和相关业务由央行或综合监管机构进行统一监管,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避免多头监管导致监管留白,防范系统性风险且有助于金融创新,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有可能导致全面覆盖下的过度监管,英国是采取这种监管模式的典型国家;分业监管是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领域分别设立专职监管机构负责相关领域的审慎监管和业务监管,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分工专业、职责明确,从而可以实现高效监管,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成本较高,有可能导致“监管套利”,也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溢出,美国此前较长一段时间采取的是分业监管的模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转变为“双峰式”的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是在上述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折中模式,这种模式中监管机构和监管目标都不完全统一分类,常见形式有牵头监管和“双峰式”监管模式,牵头监管即在多重监管主体之间建立及时磋商和协调机制,特别指定一个牵头监管机构负责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工作,“双峰式”监管模式则是根据监管目标设立两类监管机构,一类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控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另一类机构是对不同金融业务经营进行监管。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实施的是统一监管体制,1992年从人民银行分离证券监管职能并成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998年从人民银行分离保险监管职能并成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从人民银行分离银行业务监管职能并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组成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格局正式形成。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设立金融稳定和发展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协调机构,而后2018年机构改革方案将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随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进入金稳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一委一行两会”为主导的新时代。

此次金融监管机构综合改革方案凸显我国金融“双峰”监管的雏形,即由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行使现代中央银行职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行使除证券行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能,中国证监会负责资本市场监管职能。上述改革使得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日臻完善,一个组织架构清晰、决策机制高效、监管规则健全的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制正在形成。

二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助力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顺利实现

如前文所述,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一直在路上。此次改革不仅有助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也有助于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层次有更快更好的推进,并能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助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在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无序发展所形成的金融风险正在释放,部分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快速扩张导致其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居民个人生活方式改变所形成的房贷、消费贷等领域的负债持续增长。以上因素都导致了宏观杠杆率居高不下,目前“双峰式”的金融监管体制确立后,将会在宏观上奠定我国的资产负债状况持续优化的运营方式和监管路径,在微观上则有助于促进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遏制个人家庭的负债扩张,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总量、化解存量债务,从制度上防范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发生。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助于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效落实。改革方案中将中国证监会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还将公司(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工作归属发改委等部门的职能统一归口到证监会负责,这在组织保障和监管程序设计上都将证监会促进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理念扩大幅度并积极落地。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如火如荼,证监会对证券市场的统一监管既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也有助于预防监管漏出。比如过去债券发行过程中,公司债、企业债、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涉及多个部门,在走流程的时候往往要经过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多个机构,发行效率和过程监管都有提升空间,此次改革彻底实现了债券市场的统一监管。改革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将提质增效,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监管与服务的制度保障。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在规范中发展,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制度基础。此次机构改革在地方金融监管方面落下重笔,显然是在做金融服务于社会发展方面的长期制度设计。从地方金融监管来看,地方金融机构一般包括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农民合作社等机构,这些机构因为不具有完整的金融属性,又不在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内,存在一定的地方金融风险。虽然此前地方各级金融监管局(或金融服务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金融机构监管,但其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中央金融监管机构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也没有业务指导关系,在监管过程中难免会有监管留白,不利于地方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稳定。此次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统筹优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不再加挂金融工作局、金融办公室等牌子,从制度上彻底解决了地方金融风险监管空白的问题,并有望实现中央与地方的金融综合监管。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最大幅度强化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职责,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制定了监管与发展的稳定器。此次改革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将人民银行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职责以及证监会有关投资者保护的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综合监管,将在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领域的投资者保护工作一揽子纳入综合监管,这不但有助于相关金融机构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大力推动财富管理领域的经营边界和创新发展,也有助于相关消费者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包括新成立的国家数据局对数字化领域的同步监管,此前不规范的邮币卡市场、P2P市场、地下钱庄等灰色地带有望成为历史。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金融综合监管的过程中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标。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将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项纳入中央金融委员会来统一协调,并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与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来进行相关事项的具体落实,该项改革取代了原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的相关功能,是党管金融的核心体现,强调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核心领导,当然也将在更高更广阔的层面来进行金融监管和相关事项的协调,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有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切实落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范小云、李全分别为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天津日报》第09版:理论创新)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